“火星探测一号”抵达火星轨道三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超强沙尘暴席卷了火星表面——沙尘暴的风速达到每秒50米,能见度不足10米,部署在火星表面的着陆器和火星车面临被掩埋的危险。
“着陆器的太阳能板已经被沙尘覆盖,发电量不足正常水平的10%,如果不能及时清理,电池将在48小时内耗尽。”火星任务控制中心内,工程师们焦急地盯着屏幕,“火星车的通讯天线也被沙尘暴吹得偏离了方向,无法接收地球的指令。”
林辰立刻组织联合任务组召开紧急会议,各国专家纷纷提出建议——欧洲专家建议用火星车的机械臂清理太阳能板,美国专家建议调整轨道探测器的角度,用激光为火星车指引方向,俄罗斯专家则建议启动着陆器的备用核电池,先保障关键设备的供电。
“我们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让轨道探测器调整姿态,用激光为火星车校准通讯天线;第二步,启动火星车的机械臂,清理着陆器的太阳能板;第三步,要是太阳能板无法恢复供电,再启动备用核电池。”林辰综合各国专家的建议,制定了应急方案。
苏清月的商业联盟也在地面提供支持——“星途科技”的工程师通过模拟软件,计算出火星车机械臂的最佳清理角度,避免机械臂在沙尘暴中受损;“通讯科技”则优化了地球到火星的通讯频段,减少沙尘暴对信号的干扰,确保指令能准确传送到火星车。
苏雅在非洲的航天地面站也全力配合——她组织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实时监测火星沙尘暴的强度变化,将数据同步给全球的任务控制中心。“沙尘暴的强度正在减弱,但未来24小时内还会有一次小规模沙尘爆发,我们必须在这之前完成太阳能板清理。”苏雅在视频里,指着沙尘暴监测图对林辰说。
在全球团队的协作下,轨道探测器成功用激光为火星车校准了通讯天线;火星车的机械臂在沙尘暴中小心翼翼地清理太阳能板,每清理一块,着陆器的发电量就恢复一分;当最后一块太阳能板清理完毕时,着陆器的发电量终于恢复到正常水平,电池警报解除。
“火星探测一号安全了!”当这个消息传遍全球任务控制中心时,各国专家都欢呼起来。林辰看着屏幕上恢复正常的火星设备数据,心里满是感慨——这次危机的解决,证明了国际协作的力量,也为未来的载人火星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两年后,华夏主导的“国际火星基地”正式建成——基地由六个模块化舱体组成,包括居住舱、实验舱、种植舱、能源舱、储物舱和应急舱,能容纳十名航天员长期驻留。林辰作为首批驻留航天员,带着各国的期望,踏上了前往火星的旅程。
“神舟-XV”载人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七个月后,终于抵达火星轨道。当林辰第一次透过舷窗看到火星基地时,眼眶瞬间湿润——红色的火星表面上,白色的基地舱体像一朵盛开的花,周围的太阳能板在火星阳光下闪闪发光,远处的火星车正在采集土壤样本,一切都和地球模拟基地一模一样,却又真实得让人不敢相信。
“这里是神舟-XV,请求与火星基地对接。”林辰对着通讯器说。
“火星基地收到,对接通道已准备就绪,欢迎回家。”基地内的华夏航天员王磊的声音传来,带着激动。
对接完成后,林辰走进火星基地,首先看到的是种植舱——里面种着苏清月商业联盟培育的耐寒作物,绿油油的蔬菜在人造光源下生长得生机勃勃,墙上挂着一张照片,是刘梅和康复中心的老兵们在模拟基地种植舱里的合影,照片下面写着“家里的味道,陪你闯深空”。
“这是刘梅阿姨让我们带来的种子,说让你在火星也能吃到家里种的菜。”王磊笑着说,“苏总还让货运飞船送来了真空包装的红烧肉,就在储物舱里,说等你来了一起加热吃。”
林辰走到实验舱,看到里面摆放着各国的实验设备——欧洲的火星土壤分析仪器、美国的微生物探测设备、俄罗斯的水资源提取装置,还有华夏的火星大气改造实验台。“我们已经开始进行火星土壤改造实验,用苏总联盟研发的微生物,让火星土壤逐渐具备种植条件。”王磊指着实验台说,“苏雅小姐在非洲的地面站还帮我们接收火星车的数据,每天都跟我们同步地球的消息。”
在火星的第一个晚上,林辰和基地的航天员们一起,加热了刘梅做的红烧肉,吃着种植舱里的蔬菜,通过视频和地球的家人连线。屏幕里,苏清月正在商业联盟的研发中心,身边围着年轻的工程师;苏雅在非洲的地面站,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看着火星基地的直播;刘梅和老兵们坐在康复中心的院子里,手里拿着火星基地的模型,笑得像个孩子。
“林辰,火星上的红烧肉好吃吗?下次货运飞船我再给你寄点。”刘梅的声音在火星基地里响起,带着熟悉的温暖。
“好吃,跟家里做的一模一样。”林辰笑着说,“妈,您放心,我们在火星一切都好,等基地稳定了,说不定以后还能接您来火星看看。”
挂了视频,林辰走到基地的观测舱,看着窗外的火星夜空——这里没有地球的万家灯火,却有来自地球的牵挂,有全人类的期待。他知道,火星基地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带着地球的希望,在深空开辟新的家园。
喜欢镇国战神:从赘婿开始横扫全球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镇国战神:从赘婿开始横扫全球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