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愈后的墨千秋,对现代医学的效率有了切身体会,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其治疗理念的更深层次思考。恰好,社区组织了一场面向老年人的健康讲座,主讲人是附近医院的一位西医博士,内容是关于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
墨千秋以“文化顾问”的身份旁听。他坐在后排,神情专注,如同最认真的学生。
博士讲得深入浅出,用各种模型和图表解释疾病的成因,强调精确检测指标(如血压、血糖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化学药物精准地控制这些指标。
“……所以,各位叔叔阿姨,一定要按时服药,把血压、血糖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博士在台上强调。
讲座结束后,不少老人围着博士提问,多是关于用药剂量和副作用。墨千秋静静听着,等到人群稍散,他才上前一步,依照古礼,对博士微微拱手:“博士请了,晚辈有一事请教。”
博士见是社区里那位有名的“古人”墨先生,也颇为客气:“墨先生请讲。”
“方才听博士所言,此等疾患,需长期服药,以控制‘指标’。”墨千秋斟酌着用词,“然,晚辈愚见,医道之本,在于扶助人体自身之正气,祛除病邪,使阴阳重归平衡。若长期依赖外力(药物)强行压制‘指标’,而人体内在失衡之根未除,此非……舍本逐末乎?且,‘是药三分毒’,长期服用,其‘毒’累积,又当如何化解?”
他这个问题,触及了西医对症治疗与中医整体观念的根本差异。博士愣了一下,推了推眼镜,解释道:“墨先生的问题很有深度。现代医学强调循证,也就是说,我们有大量的临床数据证明,控制好这些确切的指标,可以显着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您说的内在调理,比如生活方式改善,当然也非常重要,我们称之为‘基础治疗’。但很多时候,仅靠基础治疗,不足以将指标控制在安全范围,所以需要药物介入。关于药物副作用,我们会在用药时权衡利弊,选择副作用最小、获益最大的方案,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博士的回答专业而严谨,但墨千秋听出了其中的核心:此界医学,更相信客观的数据和标准化的治疗方案,追求的是普适性的、可量化的“有效”。
离开活动中心,墨千秋漫步在小区花园中,心中思绪纷纭。现代医学的精准与高效,令他叹服;但其某种程度上将人体视为可拆解、可标准化维修的“机器”的倾向,又让他感到一种疏离。他所熟悉的医道,更注重个体的差异,讲究“同病异治”,追求的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而非单一指标的绝对标准化。
“虚实之间,何为根本?”他喃喃自语。现代科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医疗手段,这是“实”;但那种对自然、对生命的整体性、神秘性的敬畏,似乎在逐渐淡化,这是否是某种意义上的“虚”?
他想起自己怀中那枚似乎蕴藏着生机之力的玉佩,这又是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虚”。而正是这“虚”与“实”的交织,构成了他此刻身处这个时代的复杂感受。
就在墨千秋沉浸于对中西医理念的思考时,他的手机(林小小淘汰下来的旧手机,只存了少数几个必要号码)突然响了起来。屏幕上显示的,是那个他曾见过一次、属于市公安局户籍科的号码。墨千秋的心,猛地一沉。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喜欢穿越现代之大儒求生记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穿越现代之大儒求生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