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馆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台下坐着的不乏白发苍苍的学界泰斗、锋芒毕露的青年才俊,以及来自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气氛庄重而严谨。
墨千秋一身熨帖的深色中山装(林小小帮他挑选的),取代了往日的儒袍,更符合现代学术场合的规范。他站在演讲台前,看着台下无数双审视的眼睛,掌心微微沁出细汗。没有玉佩傍身,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大场面的压力。
他的报告题目是《从〈镜花水月录〉看明代中后期江南士绅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他摒弃了以往那种引经据典、自带气场的讲述方式,而是采用了标准的学术论文结构,配合精心制作的PPT,通过扎实的文本细读、丰富的数据图表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将一个鲜活的、充满细节的明代江南社会图景展现在众人面前。
他讲述那些士绅如何经营家业,如何交友唱和,如何面对科举与仕途的失意,如何在佛道与世俗之间寻求精神寄托。他的语言平实而精准,引证丰富而恰当,偶尔穿插一两个从文本中挖掘出的生动轶事,引得台下会心一笑。
当报告结束,会场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时,墨千秋知道,他成功了。他凭借的是对古籍的深耕,对历史的洞察,以及这段时间刻苦学习的现代学术规范。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提问环节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研究“角度新颖,根基扎实,为明代社会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微观视角”。
沈主任也坐在台下,他听着墨千秋条理清晰的报告,看着他与学者们从容对答,眼神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他亲眼见证了这个“特殊存在”如何褪去神秘的外衣,真正融入了这个时代的学术肌理之中。这或许,比他拥有那些不可控的力量,是更好的结局。
交流会后的晚宴上,墨千秋成为了一个小焦点,不少学者主动与他交流。他谦逊而得体地应对着,言行举止已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林小小作为家属受邀参加,看着在人群中侃侃而谈、散发着学识魅力的墨千秋,眼中充满了自豪与爱意。
就在晚宴气氛最热烈时,会场角落传来一阵骚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教授突发急症,面色青紫,呼吸困难,瘫倒在座椅上!现场顿时一片混乱,有人惊呼,有人拨打急救电话,但都手足无措。
墨千秋第一时间冲了过去。他没有了疗愈的能量,但他还有知识和冷静的判断。他迅速检查了老教授的状况,根据症状初步判断可能是急性心梗或气道异物。
“让开!保持通风!”他沉声喝道,那股曾经属于大宗师的沉稳气度自然流露,让慌乱的人群下意识地听从指挥。他依据古籍中记载的急救法门和现代心肺复苏的要点,一边指挥旁人协助,一边果断地对老教授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他的动作标准而有力,神情专注,汗水很快浸湿了额发。没有光华闪耀,没有奇迹发生,有的只是一个普通人竭尽全力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坚持。
救护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接手了抢救。墨千秋疲惫地退到一旁,接过林小小递来的纸巾擦拭汗水。他并不知道自己做的能否起到关键作用,但他尽力了。
后来得知,因为现场急救及时,为医院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老教授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这件事没有见诸报端,却在文史馆内部悄然流传开来。墨千秋的形象,在学者之外,又多了一层“临危不乱,仁心仁术”的光环。
这是一种无声的守护,不依靠超自然的力量,仅仅凭借知识、勇气和一份不忍人之心。
经历学术交流会的成功和急救事件后,墨千秋在现代社会的根基愈发稳固。然而,就在他似乎已经完全适应并安于这种平凡而充实的生活时,那个装有泰山碎屑的锦囊,在他某次整理书桌时,无意中与林小小送来的一块用于镇纸的天然水晶接触,两者接触的瞬间,竟同时发出了极其微弱、但清晰可辨的共鸣荧光!
喜欢穿越现代之大儒求生记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穿越现代之大儒求生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