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透过糊着旧报纸的玻璃窗,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将整个房间染成温暖的琥珀色。窗外传来远处训练场收操的哨声,夹杂着战士们列队返回营房的脚步声。苏星澜端坐在书桌前,面前放着陆景渊刚从食堂打回来的晚饭——一碗金黄浓稠的小米粥,两个烙得焦香的玉米面窝头,还有一小碟淋着香油的咸菜丝。经过中午的练习,她使用筷子的动作已经娴熟了许多,但眼神中仍带着科研人员般的审视,仿佛在分析什么重要的实验样本。
就在她准备进食时,动作突然顿住。她放下筷子,右手在空中做出一个奇特而优雅的抓取动作,指尖泛着微弱的蓝光,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下一秒,一支泛着淡蓝色微光的透明试管凭空出现在她手中。试管材质似玉非玉,表面流转着奇异的光泽,里面的银色液体如同活物般缓缓旋转,在夕阳下折射出迷离的光晕。
等等。陆景渊按住她正要打开试管的手,眉头微蹙,目光锐利如鹰,带着军人特有的警觉,这是什么?他的声音低沉而严肃,手指不自觉地收紧。
XN-7型高能营养液。苏星澜的语气理所当然,仿佛在陈述一个基本常识,标准能量补充剂,一支可维持48小时基础代谢需求,能量转化率98.7%。建议在能量储备低于30%时使用。她的声音平静无波,像是在朗读产品说明书。
陆景渊接过试管,触手冰凉,材质是他从未见过的。他仔细端详着这个明显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造物,指腹能感受到试管表面细微的能量波动。你从哪里拿出来的?他的目光扫过她全身,最终停留在她脖颈上若隐若现的银色项链上。
苏星澜指了指项链的坠子,那是一个精巧的几何图形,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银光:便携式空间折叠装置。她顿了顿,似乎在检索合适的词汇,基于量子纠缠原理,可以储存1立方米的基本物资。就像...一个随身携带的微型仓库。
系统提示:检测到目标对象对XN-7型营养液产生疑虑。开始生成解释方案:强调其高效性、便捷性、标准化特性。准备提供成分分析报告: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营养素,吸收率99.9%,零浪费。
陆景渊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试管表面,感受着那超乎想象的顺滑触感。这支营养液的材质在夕阳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泽,与周围简陋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能感觉到这支试管蕴含着远超这个时代认知的科技,这让他既警惕又好奇。
听着,星澜。他放下试管,声音低沉而严肃,在这里,你需要像普通人一样吃饭。他的目光扫过桌上的简单饭菜,语气不容置疑。
苏星澜的眼中闪过一丝不解,这是她最熟悉的能量补充方式:为什么?营养液的效率更高。三秒完成补充,无需咀嚼,无排泄需求,不会产生食物残渣。而这个——她拿起桌上的窝头,用分析仪般的目光审视着,需要咀嚼124次,消化过程耗时4-6小时,能量转化率仅32%,还会产生不必要的代谢废物。从效率角度,这是明显的退化。
陆景渊在她身边坐下,拿起那个被嫌弃的窝头。夕阳透过窗棂,在他坚毅的侧脸上投下温暖的光影。但这是吃的东西。他特意加重了字,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窝头粗糙的表面,吃饭不只是为了补充能量。
他掰开窝头,金黄色的内里散发着浓郁的玉米香气,热气在夕阳中袅袅升起:你看,这是农民在田里辛苦种出的粮食。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磨粉。每一粒玉米都沐浴过阳光,承受过风雨,最后在炊事员手中变成你眼前的食物。每一口都凝聚着汗水与劳动。
又指了指那碟咸菜:这是用秋天的萝卜腌制而成,在土陶坛子里静静发酵了整个冬天。它记得秋天的凉爽,冬天的严寒,承载着季节的变迁。
最后端起小米粥:这碗粥,从一粒种子到端上餐桌,经历了整整一个春夏。它听过春雨的淅沥,感受过夏日的炙热,最终在炊事班的大锅里翻滚成熟。
苏星澜怔怔地听着,这些她从未考虑过的因素正在冲击着她的认知体系。在她的世界里,一切都要为效率让路,从没有人告诉她,食物还可以有这样丰富的内涵。
系统警告:目标言论与效率优先原则相悖。开始重新评估地球文明价值观:为何要将简单过程复杂化?为何要赋予能量补充多余的意义?准备启动逻辑反驳程序:时间成本增加2400%,能量损失68.7%,不符合最优解原则。
可是...她还想争辩,却被陆景渊温和地打断。
尝尝这个。他将一小块窝头递到她唇边,动作自然而轻柔,慢慢咀嚼,别急着吞咽。感受阳光的味道,雨露的滋润,泥土的芬芳,还有那些为你准备食物的人的心意。
苏星澜迟疑地咬了一小口,粗糙的口感让她微微蹙眉,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浓郁的谷物香气,比中午的白面馒头更添几分质朴的风味。她依照指示慢慢咀嚼,惊讶地发现随着咀嚼次数的增加,口中的味道竟然在不断地变化——先是玉米的清香,然后是微微的甜味,最后留下一丝若有若无的回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