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五年计,民心铸国魂
第一日·玄鸟殿大会:帝王言志,臣民同心
卯时三刻·钟鸣启会
阿房宫的青铜钟在晨光里响了三记,浑厚的余音漫过玄鸟殿的琉璃瓦,
绕着殿外的西域葡萄架打了个圈,落在280名代表的肩头。
代表们按席位列定,润疆老农张老汉的粗布衫沾着新麦的碎粒,
西域阿木的腰间挂着儿子嬴疆画的“大秦马”木牌,巧成城工匠李老铁的手上还带着锻铁的薄茧
——这些来自大秦四面八方的普通人,此刻正屏息望着殿门,等着那个改变他们命运的人。
殿门缓缓推开,嬴政身着玄色常服,未戴帝王冠冕,只在腰间系着西域玉饰(五年前安息使者所赠)。
他走过代表们身边时,特意停在张老汉面前,指尖碰了碰老汉怀里的麦袋:“这麦,看着比去年的更饱满。”
张老汉慌忙躬身:“托陛下的福,亩产五石!”嬴政笑了,拍了拍他的肩:“是你自己种得好。”
待嬴政坐定,赢欣手持“议事章程”走上发言台,巧成城造的铜制扩音筒将他的声音送遍殿内:
“大秦第一个五年计划总结大会,今日开幕!首日议程:
陛下训话、朝廷代表发言、巡查使奏报,随后各分殿代表提交成果材料,明日起按领域分殿议事。”
他顿了顿,补充道,“发言不用拘礼,有话直说,有成果就亮,有问题就提——这是咱大秦自己的会,要的就是实在。”
辰时·始皇讲话:五年变,在民心
嬴政起身时,殿内瞬间静了,连窗外的风都似在屏息。
他没有看案上的奏稿,目光扫过每个代表的脸,像是要把这些年的变化都刻进眼里:
“五年前,朕站在咸阳城头,看见的是流民满街、粮荒四起,西疆只有一座土城,北境匈奴年年南下;
今日,朕站在阿房宫,看见张老汉怀里的麦能吃饱饭,阿木的儿子能学秦字,
巧成城的器能护疆土——这不是朕一个人的功劳,是你们每一个人的。”
他举起案上的“五年计成果册”,封面上用简体字写着“大秦百姓五年记”:
“朕以前总说,大秦要‘书同文、车同轨’,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同’,是百姓都盼着日子好。
润疆的迁民,从‘怕秦兵’到‘愿为大秦守田’;
西域的工匠,从‘只会打弯刀’到‘能造连弩’;
关中的农妇,从‘穿素麻’到‘染彩布’——这些变化,比拓疆千里更让朕心安。”
“有人说,阿房宫是帝王的宫殿,不该让百姓进来。
朕说,错了!
阿房宫是大秦的宫殿,是你们用麦种、铁器、织出来的布盖起来的,你们当然该来!
今日这会,不是朕听你们汇报,是朕要谢谢你们——谢谢张老汉种出的麦,
谢谢李老铁造的炉,谢谢阿木教部落认的秦字。”
最后,嬴政的声音沉了些,却更有力量:“五年计不是终点。
朕希望十年后、二十年後,你们的孩子还能站在这里,说‘我爹当年种的麦,
现在亩产十石’‘我娘当年织的布,现在能卖到罗马’——大秦的强,要靠一代一代人干出来,靠你们的手,靠你们的心。”
话音落时,张老汉率先跪下磕头,粗哑的声音喊着“祖龙万岁”,280名代表跟着跪下,声浪撞得玄鸟殿的梁柱微微发颤。
嬴政起身,亲自扶起张老汉:“都起来吧,咱大秦的人,靠干活立世,不用多礼。”
巳时·扶苏发言:民生为本,实政为基
扶苏身着青色官服,手持民生账册走上台,
他的声音比五年前沉稳许多,再不见往日的迂腐,多了几分对百姓的熟稔:
“臣奉陛下之命,总领民生事务五年,今日向诸位报实账——”他展开账册,上面的阿拉伯数字清晰醒目:
“第一,农桑之变。五年垦荒500万亩,其中润疆盐碱地改良100万亩,呼伦贝尔草场开垦50万亩;
亩产从五年前的2石,涨到如今润疆5石、关中4石;
推广耐盐麦、西域粟等新种10类,去年全国粮储达3000万石,再无粮荒。
润疆张老汉家,五年前吃草根,现在每年能存粮20石,这就是最实在的成果。”
“第二,百工之兴。
巧成城五年造曲辕犁20万具、连弩15万具、铁锅30万口,蒸汽水车、木制火车等新器10余种;
暖炕、改良火炉普及80%,去年冬天北境冻伤率降7成。
李老铁的工坊,五年前只能打简单农具,现在能造蒸汽锻锤,一天锻铁1000斤,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第三,文教之盛。
全国设学堂2000所,学生50万人,简体字普及率达60%;
西域四城的学堂,去年有300名混血儿考上咸阳太学,阿木的儿子嬴疆,现在能背《民生课本》前三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