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枪》会成为路川一生难以辩解的痛。
这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
带给了他荣耀。
更是他人生污点的开始。
永远钉上了耻辱。
姜闻风格明显到根本不需要思考。
这片子不是姜闻拍的还能是谁拍的?
所以,路川其实一开始就是被人捧到了他本不该达到的高度。
德不配位,名不副实。
路川受不了这样赤裸裸的嘲讽,更难以接受张昭对他的全面否定。
两人通过采访、文章针锋相对!
刘奕菲就充当传声筒,每天“通报”国内战况。
“元青哥哥。
张总今天在报纸上又写了一篇文章。
列出了不少细节佐证《寻枪》是姜导作品。
还替你总结出了艺术风格。”
“嗯?
还能帮我总结?”
“对,张总文章里写。
你的电影商业性很强,会制造悬念,通过故事展开和诸多细节推进悬念,观众会被吸引进去,欲罢不能。”
李元青觉得张昭果然不愧是纽约大学的高材生。
仅通过《彗星来的那一夜》等几部作品便能找到李元青写作故事的共性。
“国内有他撑着,我是真的放心。”
不过,总让张昭一个人顶在前面也不合适。
因此,李元青自己也写了一篇文章。
<华国电影市场需要商业片,华国电影人更需要商业思维>
【想要扩大市场,商业片必不可少。
未来在华国,文艺片的地位会越来越式微。
所有成名导演要做好准备,以前在文艺领域的思维可能跟不上时代。
探讨故事内核会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
快餐时代,营养会靠边站,味道才是第一。
这个局面会持续很久。
直到观众审美真正提高。
故事内核的重要性才会随之提高。
届时营养和味道会慢慢趋于平衡。
这一过程,某些死守传统思维的导演、看不懂商业片运作的导演就会被淘汰。
以前的奖项能竖起金身。
可架不住观众对你们的一次次失望。
另外,导演也要有商业思维。
好片也要搭配好包装好营销。
不要一声不吭,更不要对话题嗤之以鼻。
电影票房收割期很短,为了拿高票房,所有方法都要尝试。
吆喝是小贩小商的必备技能。
营销也会变成新时代华国导演的基本素养。】
还是和之前一样。
李元青仗着未来的记忆,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超前眼光。
两个导演之间的争论算得了什么?
站在整个市场俯瞰全局才显得有气魄。
和路川拌嘴太跌份。
李元青自始至终,眼里装下的都是整个华国电影!
这篇文章被张昭放在了青奕公司官网,打印出来供公司员工内部传阅。
不出意外,也顺利流传至业内业外。
小钢炮看见后不停啧嘴。
“上次的赌约还没结果,这小子又开始指点江山。”
虽然语气里尽是戏谑,可文章内容,小钢炮很服。
他对未来的预测也大差不差,而且他本人也很希望未来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自己被主流电影界排挤已久。
若是商业片时代到来,以自己在商业片领域的成就,他有可能成为“内地第一人”。
毕竟还有香江那群商业环境成长起来的导演,相比于他们,自己落后一点,相比于内地其他导演,自己领先的不止一点半点。
陈红把报纸递给了陈诗人。
陈诗人看完文章莫名有股烦躁。
好像这其中的内容与他息息相关。
可他又不知道哪部分内容是关键?
总不能是自己会成为被淘汰的一员吧。
开什么玩笑。
自己是金棕榈大导!
金身永不败!
至于《荆轲刺秦王》的失败?
陈诗人自有说辞。
那怎么能怪自己呢?
观众看不懂而已。
等他们审美提高了,才能体味《荆轲刺秦王》的魅力,虽然没给中影赚到钱,可他为后世观众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品。
从这一点来说,陈诗人自信自己绝不会被淘汰。
张伟平也把报纸拿给了张一谋。
“一谋。
这位李元青导演,年纪不大。
理论倒是很扎实。
他说的商业片时代到来,是有几分道理的。
《英雄》想要赚钱,就得和他说的一样,要懂营销更要搞营销。”
张一谋点点头。
反正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他低头继续阅读李元青的文章。
喃喃道。
“商业思维啊...”
他在努力跟上时代,也不知道新时代会不会包容他这个老古董。
韩三屏也看到了文章。
他不需要考虑新时代会不会把他淘汰。
他要做的,就是让新时代赶紧到来!
只要《英雄》取得成功。
他会开启疯狂的大片计划!
就是砸,他也要砸出一个商业市场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