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杂牌军政治盟友,有了中统大佬的政治靠山,光头在权衡之下,才会一直采取一些不那么过火的措施来试图解除许粟的兵权,而不是直接用什么明升暗降,调离部队之类的手段。
在不能过火的基础上,光头使用的手段也是不少的。
除了不断往许粟的部队基层里面掺沙子。
这招被证明根本没有用。
光头掺沙子不是把他的亲信派到许粟的部队里,那样的话,光头有多少亲信都不够用的。
就许粟部队的死亡率,只有红色人员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了。
光头往许粟部队掺沙子,是故意投放不同户籍的士兵,其中夹杂一些被光头收买的群体领袖。
国军的基层就是靠这种同乡同族的关系维系的。
国军士兵为什么被长官打骂,虐杀,活埋还不跑呢?
要知道,他的长官可不单单只是军队里的上级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这位长官在家乡还是他族里的长辈。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就意味着,即使他有胆子逃跑,成功回到家乡,等待他的也绝对不会是轻松的日子。因为在他们那个族群里,族法的严厉程度可是比军法有过之而无不及。
都说打鬼子可以单开族谱,这完全是误解并美化了乡村地区的宗族制度。
这套完全落后制度此时完全是在拖中国的后腿。
宗族制度可以动员人员上战场,但是出去的人总要有个带头的吧,这个带头的人就是他们以后的长官。
单开族谱的是他,而不是带出去的这些人。
被带出去的这些普通人,被国军长官打骂、欺辱、最后送上战场死去。
他们中的一大部分,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正是国军的这种体制,光头才会想到,要往许粟的部队里掺杂外敌人,再控制这些人中领头的给许粟捣乱。
可是许粟的部队已经在缓慢地向民族主义军队转变了。
许粟在接到新兵后,并不会让他们保持原有的团体或群体状态,而是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将他们打散。
先将新兵们分散到各个连队中,确保每个连队都有来自不同地区的新兵。这样一来,新兵们就无法仅仅依赖于自己原来的同乡,而需要与其他地区的战友建立联系和合作。
接下来,许粟会安排连队里的文化教员对新兵们进行思想教育。这些文化教员能够通过不断地谈话,向新兵们传授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团队精神。
在经过连队的思想教育后,新兵们还会接受师团一级组织的爱国教育。这种教育更加系统和深入,可以慢慢培养新兵们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许粟成功地将新兵们从原来的宗族领袖和同乡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军队这个大家庭中。这样一来,士兵们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同乡之间,而是扩展到整个军队。
光头基于封建军队的这一捣乱手段就不顶事了。
但是,光头打仗不行,捣乱的手段多得很。
许粟也是和他见招拆招。
光头派特务,许粟就收买这些特务。
光头派遣副师长到201师和许粟打擂台,许粟就让他们到前线督战。
光头调整许粟部队的编制,许粟就和中统大佬诉苦。
可以说,虽然现在暖水街,201师已经和鬼子打成了尸山血海,但是战况远远没有许粟和后方的战斗激烈。
暖水街打了败仗,许粟还可以重整队伍。许粟要是和光头较量输了,201师就要解散了,他就只能回去当团长了,到时候,鄂西战场的局势就不可收拾了。
光头和许粟交了几次手后,他就厌烦了。
我什么人,和你个小师长动手,平白降了身份。
他想了一个办法,派记者去前方采访一番许粟。
他不是说自己一直在激战吗?那就看看虚实,看看许粟的老底。
光头的命令下达后,可苦了重庆的大小记者们。
抗战中,随着军队冲锋在一线的记者不是没有,但是,这些有觉悟的记者现在已经上了前线。
躲在重庆的战地记者不就是不敢上前线才躲在后方,现在谁也不想动弹。
国府的中央通讯社挑过来挑过去,把红色人员排除了,把有关系的人排除了,把实在没用的废物排除了,然后,
然后,就没有人了。
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就是和许粟在重庆见过一面的童欣。
她的背景不算深厚,而且自身的工作能力不错,他自己也愿意去,
这就定了。
中央通讯社急急忙忙的组建了一个小团队,把童欣,军统特务,军委会的参谋,侍卫室的侍从都塞了进去。
暗地里,这只二十人的小团体里,还混杂了红色人员、桂系的密探、龙云的探子、鬼子的卧底等等。
就在许粟在暖水街打响阻击战的11月6日,这只复杂的小团体出发了。
然后,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出了重庆,就没有办法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