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清晨的青云有机蔬菜基地,第一缕阳光透过温室大棚的薄膜,洒在挂满小果子的番茄苗上,翠绿的果实沾着晨露,像一串串迷你翡翠灯笼,透着勃勃生机。基地负责人老张带着6名工人,早早穿梭在整齐的畦间,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把小巧的疏果剪,正进行番茄坐果后的首次精细化疏果——经过半个月的科学花期管护,番茄坐果率高达85%以上,远超预期,但过多的果实会分散养分,必须及时修剪,才能保证优质果实的生长。
“大家注意,每根结果枝只留2-3个长势健壮、形状周正的果实,那些个头小、畸形或者有病虫害迹象的弱果,一定要全部剪掉。”老张蹲在一株长势旺盛的番茄苗前,左手扶住枝条,右手持剪,小心翼翼地剪下多余的小果子,动作轻柔却果断,“现在看着可惜,但只有舍得疏果,才能让养分集中供应给优质果实,四月份采摘时才能长出个头大、口感甜的好番茄,到时候在超市才能卖出好价钱。”
工人王婶今年六十多岁,眼神依旧清亮,她蹲在地里,凑近番茄苗仔细分辨果实好坏,剪去弱果后,还会轻轻抚平枝条上的剪口:“这些小果子刚长出来没多久,看着确实心疼,但老张说得对,咱种庄稼就得懂取舍,只有保证品质,才能留住客户。”其他工人也纷纷加快速度,剪下的弱果被统一装在竹篮里,后续会送到有机肥厂做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上午九点,林静云驱车来到有机蔬菜基地,径直走进番茄种植大棚。看到每株番茄苗上都只留着2-3个饱满的小果子,枝条舒展,通风良好,她满意地点头:“老张,你们的疏果工作做得很细致,留果数量和位置都很合理,这样能最大限度保证果实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她蹲下身,轻轻触摸果实,感受果皮的光滑度,随后站起身说:“后续要注意补充钾肥,比如施用腐熟的草木灰或者专用有机钾肥,促进果实膨大;另外,随着气温升高,棚内要加强通风,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把棚膜掀开一部分,将湿度控制在60%左右,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引发灰霉病、晚疫病等病害。”
老张连忙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翻开记录着密密麻麻字迹的页面,递给林静云:“林书记您放心,我们早就制定了详细的施肥计划,下周一开始施有机钾肥,每次每亩地施20公斤,分三次施用;通风时间也已经从之前的每天2小时增加到3小时,还安排了专人每天记录棚内温湿度,保证番茄能健康生长。”
与此同时,青云新能源产业园内,研学活动正迎来改进后的首个学生团——来自青云市第二小学的80名五年级学生,在6名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绿色能源探秘之旅”。与首团不同,这次活动新增了“小小发电师”实操环节,产业园的展示区里,早已摆放好10张操作台,每张桌子上都整齐摆放着简易太阳能模型套件,包括小型太阳能板、导线、小灯珠、电池盒等安全器材。
技术员小吴穿着蓝色工作服,站在操作台旁,手里拿着一套模型,向学生们讲解组装步骤:“大家先把太阳能板固定在底座上,然后用导线把太阳能板的正负极和小灯珠连接起来,注意红色导线接正极,黑色导线接负极,不要接反了哦!组装好后,把太阳能板对着窗户有阳光的地方,就能看到小灯珠亮起来,亲身体验太阳能发电的神奇啦!”
学生们听得跃跃欲试,领到模型套件后,立即围在操作台前动手组装。有的学生动作麻利,很快就完成了接线;有的学生对导线连接不太熟悉,皱着眉头琢磨,旁边的导师见状,连忙上前耐心指导。“导线要先剥掉一点外皮,露出里面的铜丝,再绕在灯珠的接线柱上,绕紧一点才不会掉。”导师小张手把手教一名学生接线,直到对方成功点亮灯珠。
半小时后,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完成了组装,不少学生举着自己的模型跑到窗边,当看到小灯珠在阳光照射下缓缓亮起时,兴奋地欢呼起来:“我成功啦!我的太阳能模型发电了!”“太神奇了,不用电池也能亮!”小吴趁机走到学生中间,拿着一个放大版的光伏板模型讲解:“大家组装的小模型,和我们果园里用的光伏设备原理是一样的,都是把太阳的光能转化成电能。光伏设备发的电,不仅能带动灌溉机给果树浇水,还能给农村的房子照明、给家用电器供电,既环保又能节省电费,是非常棒的绿色能源。”学生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拿出笔记本记录,时不时举手提问,现场氛围热烈又有序。
中午十二点,学生团乘坐大巴来到有机蔬菜基地,开启期待已久的“生态厨房”体验环节。基地的临时厨房区里,工作人员早已准备好新鲜食材——刚从地里采摘的生菜、小番茄、黄瓜,还有有机沙拉酱、橄榄油等调料,每张餐桌上都摆放着干净的餐盘、小刀、菜板和一次性手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