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界山的暮春,灵草区的嫩芽已长成半尺高的绿苗,守护林的花苞绽放出淡粉的花瓣,微风拂过,满院都是花香。地脉小卫士同盟的孩子们正围着“护脉网络监测屏”——屏幕用灵术连接各村的测灵仪,实时显示着8个村庄的地脉灵气数据。突然,清塘村的灵气数值开始下降,屏幕旁的预警灯也闪烁起来。
王小树立刻凑近屏幕,指着清塘村的数据皱起眉:“灵气浓度从13.1降到12.5了,还在往下掉!清塘村是湿地地形,之前说过湿地地脉容易因水位变化出问题,咱们得赶紧联系他们问问情况。”他身旁的队员立刻拿出传讯符,快速发送消息,没过多久就收到回复:“清塘村说最近连续下雨,湿地水位暴涨,淹没了部分地脉节点,导致灵气无法正常流通,他们尝试排水但效果不好,请求网络支援。”
银饰女孩迅速翻开《护脉网络分级标准手册》,找到湿地地脉应急支援方案:“按标准,清塘村对接的帮扶村是碧水村(同属水域相关地形),咱们两界山有灵草监测经验,黑石村擅长岩石区排水(湿地周边多岩石),可以组成‘湿地应急支援队’一起去!”她一边说一边整理“支援工具清单”:防水测灵仪、岩石缝隙疏通工具、临时排水管道(用空心竹管制作),还有碧水村之前分享的“湿地水位调控手册”。
“数据记录队”的孩子们则快速调取清塘村的地脉图谱,在上面标注出被淹没的地脉节点位置:“图谱显示,有三个关键节点在湿地低洼处,现在应该已经被水淹没了。咱们到了之后,要先疏通这些节点周边的岩石缝隙,再搭建临时排水管道,降低水位,让灵气重新流通。”
苏清寒看着准备就绪的孩子们,点头说:“这次支援要注意两点:一是优先保护地脉节点,避免长时间泡水导致灵气流失;二是要把应急处理过程整理成‘湿地地脉抗洪案例’,补充到网络培训资料里,让其他村庄遇到类似情况有参考。”
墨渊此时拿着一份“清塘村地脉应急分析”走来,分析指出:“连续降雨导致湿地水位超过安全线,地脉节点被淹后,灵气无法通过岩石缝隙渗透,反而随水流流失。建议先在节点周边挖‘环形排水沟’,再用灵脉晶屑铺设‘灵气引导层’,帮助灵气重新聚集。”他指着分析说:“你们可以让黑石村负责挖排水沟和疏通岩石缝隙,碧水村指导水位调控,两界山负责铺设灵脉晶屑和监测灵气变化,分工明确效率更高。”
孩子们立刻用传讯符联系碧水村和黑石村,两队代表很快回复已准备好工具,随时可以出发。出发前,两界山的孩子们还特意从灵草区采摘了几株耐湿灵草:“带着这些灵草去,等水位下降后种在节点周边,能帮助稳定地脉灵气,还能监测后续灵气变化。”
飞舟抵达清塘村时,村长带着村民早已在湿地边缘等候,每个人脸上都满是焦急。“小英雄们可算来了!”村长指着被淹没的湿地,声音急促:“你们看,那边的地脉节点已经被淹了大半天,灵气越来越弱,再这样下去,湿地里的灵草就要枯萎了!”孩子们顺着村长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大片湿地被水覆盖,只有几株高大的灵草露出顶端,水面上还漂浮着少量枯黄的灵草叶。
湿地应急支援队立刻行动起来。黑石村的代表率先拿出铁锹和特制的窄沟铲,教村民挖“环形排水沟”:“围绕地脉节点挖一圈半尺深、一尺宽的沟,沟底要向外侧倾斜,这样水能快速流出去,还不会伤到节点本身。”村民们跟着学,虽然泥巴沾满了裤腿,却没人抱怨,很快就挖好了第一条排水沟,积水顺着沟缓缓流出。
碧水村的代表则拿着水位监测仪,在湿地不同区域测量水位:“这里的水位比安全线高了两尺,得再挖三条排水沟,同时用竹管搭建临时排水管道,把水引到远处的河流里。”他们还教村民如何判断水位是否降到安全线:“看到湿地里的‘水位标记石’露出一半,就说明水位正常了,这时候要及时停止排水,避免湿地过于干旱。”
两界山的孩子们则在水位稍降后,开始铺设灵脉晶屑:银饰女孩将晶屑均匀撒在地脉节点周边,形成一层薄薄的“灵气引导层”;王小树用测灵仪实时监测:“灵气浓度开始回升了,从12.3升到12.6了!”孩子们还教村民如何观察灵草状态:“灵草叶片重新变绿、挺直,就说明灵气恢复正常了,要是叶片还是发黄,就要检查是不是还有节点被淹。”
当天下午,经过所有人的努力,湿地水位终于降到安全线,地脉节点露出水面,灵气浓度稳定在12.9,接近正常水平。村长激动地握着王小树的手,声音里满是感激:“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帮忙,我们村的地脉就真的要出大问题了!以后你们有需要,清塘村一定全力支援!”
支援队还帮清塘村制定了“湿地地脉防洪预案”:雨季前提前清理排水沟,在湿地边缘设置“水位预警桩”(超过预警线就启动排水),定期检查地脉节点周边的岩石缝隙,防止堵塞。“数据记录队”的孩子们还教村民使用“湿地灵气监测APP”,能实时查看灵气浓度和水位变化,方便及时发现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