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市场开拓。凯子,国际订单的跟进由你主导,莉莉配合。优先选择信誉好、渠道稳的合作伙伴,条件可以谈,但品牌定位和价格体系不能乱。国内渠道,继续深化我们之前确定的直营+核心经销商模式,重点提升终端形象和服务能力。”
周凯和林莉表示明白。
“最后,”陈遇目光变得锐利,“日利绝不会善罢甘休。伟哥,信息监控不能放松,重点关注他们在技术、市场、人才方面的动向。我预感,他们的反扑很快就会到来,而且方式可能更隐蔽、更多元。”
张伟沉稳地点了下头:“明白。已加强网络和行业信息监测。”
会议结束后,整个“旭遇”如同上紧发条的巨轮,按照新的航向开始运转。王小虎几乎住在了车间,带着工人们三班倒,调试设备,优化工艺;林莉和毛蛋四处考察设备、洽谈外协、跑政府部门;赵强则泡在实验室和即将改建的饵料车间工地,反复验证配方和工艺;孙宇和李文博埋首于技术文档的整理和新品研发;周凯则忙着接待一波波来访的客户和媒体。
陈遇作为舵手,穿梭于各个关键节点,协调资源,解决突发问题。他常常很晚才回到和林莉在厂区附近租住的小家。林莉虽然同样忙碌,但总会给他留一盏灯,一碗热汤。两人在灯下交流工作,互相打气,感情在共同的奋斗中愈发深厚。
这天傍晚,陈遇正在办公室审阅孙宇提交的“雷霆”系列最新测试报告,张伟敲门走了进来,脸色比平时更显凝重。
“遇哥。有情况。”张伟将一份简短报告放在陈遇桌上。
陈遇放下报告,示意他继续说。
“两方面。”张伟语速平稳,“第一,监测到日利集团旗下的一家投资公司,近期与我市两家为我们提供碳布原料的中小型供应商接触频繁,提出了溢价收购意向。对方动作很隐蔽,但资金实力雄厚。”
陈遇眼神一凝:“想从上游原材料入手,复制对付‘渔火’的那套?”
“可能性很高。那两家供应商规模不大,如果被收购,可能会影响我们的部分特定规格碳布供应。”张伟分析道。
“第二,”张伟继续道,“我们注意到,最近有猎头公司在频繁接触孙工、李工,甚至虎子哥手下的几名关键技术骨干。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不仅薪资翻倍,还承诺提供出国培训、参与‘国际前沿项目’的机会。对方背景……指向日利在中国新设立的一家研发中心。”
“双管齐下。”陈遇冷笑一声,“一边掐原材料,一边挖人才。看来日利是铁了心要遏制我们的发展势头了。”
他沉吟片刻,果断下令:“伟哥,继续盯紧这两条线,特别是那两家供应商的动向,尽量掌握更具体的谈判细节。另外,提醒孙宇、文博和虎子,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但不要声张,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明白。”张伟领命而去。
陈遇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眉头紧锁。日利的出手,果然更加老辣和精准。直接收购供应商,比单纯抬价或断供更彻底;而高薪挖角核心技术人才,更是直击创新企业的命门。这两招,都需要强大的资本实力作为后盾。
他拿起电话,先后拨通了林莉和毛蛋的号码。
“莉莉,准备一笔应急资金,规模……可能需要应对原材料端的潜在变故。另外,加快我们与那几家备选供应商的谈判进度,必要时可以适当让步,确保供应链安全。”
“毛蛋哥,你通过你的渠道,了解一下日利那家投资公司的背景和收购风格。看看有没有可能从政策层面,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给那两家被盯上的供应商一些支持,或者……设置一些障碍。”
安排好应对措施,陈遇又亲自去了一趟车间和实验室。他并没有直接提及挖角的事情,而是以关心项目进度的名义,与孙宇、李文博以及几位关键技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肯定了他们的贡献,并隐约透露了公司未来在技术投入和员工发展上的规划,强调了“旭遇”是一个能够实现技术理想、共同成长的平台。
孙宇推了推眼镜,语气坚定:“陈总,你放心。‘旭遇’的技术是从无到有,我们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就像自己的孩子。外面条件再好,有些东西是钱买不到的。”
一位老师傅更是直接:“遇仔,俺们这帮老家伙,看着厂子从废墟里立起来,看着‘遇龙’一根根竿子做出来,有感情了!哪儿也不去!”
听到这些话,陈遇心中暖流涌动,更加坚定了守住这份基业的决心。
然而,几天后,坏消息还是传来了。张伟确认,那两家碳布供应商中的一家,已经初步接受了日利投资公司的收购要约,虽然正式协议尚未签署,但后续供应已存在变数。同时,王小虎手下的一名年轻技师,在收到猎头电话后,提交了辞呈,尽管王小虎极力挽留,对方去意已决,理由是“想去更大的平台学习先进技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