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录音棚的暖光在深夜里格外醒目,苏澈趴在调音台前,手里攥着《青花瓷》的live编曲谱,笔尖在“古筝间奏延长两拍”的标注旁反复圈画。老林坐在旁边,正调试着一把新借的琵琶,弦音清亮,和古筝的醇厚形成奇妙的呼应——为了蓝星音乐盛典的表演,他们已经连续熬了三个晚上,从乐器搭配到灯光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
“再试试琵琶和古筝的配合?”老林拨动琴弦,前奏响起,苏澈却没像往常一样跟着哼唱,反而皱着眉盯着桌面——华星虽然没再明着搞动作,但下午张姐说,盛典投资方那边又有“风声”,说“有人质疑《青花瓷》的词作者不是苏澈本人”,显然是华星还没放弃干扰提名。
“在想华星的事?”老林放下琵琶,看出了他的心思,“别担心,主办方都发声明了,他们翻不出什么浪花。”
苏澈点点头,却还是觉得不安。他打开系统界面,想看看“奖项竞争力分析”有没有更新,淡蓝色的光膜刚展开,突然弹出一条红色提示,比平时更醒目:
【紧急检测到:华星娱乐通过“匿名举报”向盛典评审团提交“苏澈非《青花瓷》实际创作者”的虚假材料,试图干扰评审判断,触发“行业恶意竞争”应对机制!】
【解锁反击线索:人脉——蓝星音乐盛典评审团核心评委张启明教授。】
【张启明教授背景:
1.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文学系教授,深耕歌词创作研究30年,着有《中国现代歌词的文化内核》,极度重视“原创性”与“文化考据”;
2. 曾公开批评“流量歌曲歌词空洞”,多次在评审中力挺有文化内涵的原创作品;
3. 对华星娱乐“包装流量、忽视原创”的模式持明确反对态度,此前曾驳回华星推荐的3位艺人提名。】
【线索任务:向张启明教授提交《青花瓷》完整创作手稿(含细节考据、修改痕迹),证明原创性,可获得其公开支持,彻底粉碎华星虚假举报。】
【系统辅助:已生成《青花瓷》“细节版创作手稿”,包含:
4. 12版歌词修改稿(标注修改时间、修改原因,如“第三版‘天青色等烟雨’改为‘天青色待烟雨’,后查《陶说》‘雨过天青云破处’,确认‘等’更贴合烧制等待意境”);
5. 文化考据笔记(附《陶录》《景德镇陶录》等古籍摘抄,对应歌词中“青花”“宣纸”“檀香”等元素的历史依据);
6. 编曲思路手稿(标注每段旋律与歌词意境的匹配逻辑,如“主歌用古筝单音,模拟青花笔锋轻扫”)。】
苏澈盯着光膜上的内容,心里的石头瞬间落了一半。张启明教授的名字他听过——之前查《青花瓷》歌词文化背景时,看过他的《中国现代歌词的文化内核》,里面强调“好歌词不仅要美,还要有根”,和他创作《青花瓷》的理念不谋而合。而系统生成的“细节版手稿”,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会这么细致,那些古籍摘抄和修改痕迹,足以证明他是真正的创作者。
“有办法了!”苏澈激动地把系统提示念给老林听,老林眼睛一亮:“张启明教授?我认识他的学生!之前帮他录过教学音频,能拿到他的联系方式!”
第二天一早,老林就通过学生拿到了张教授的工作邮箱。苏澈没有直接发邮件,而是先仔细整理系统生成的手稿——他把12版修改稿按时间排序,用红笔标注关键修改点;把古籍摘抄复印出来,附上自己写的“歌词与古籍对应说明”;甚至把当初在瓷坊拍的青花烧制照片也打印出来,贴在手稿最后,证明创作时的实地考据。
“这样会不会太细致了?”林晓帮他装订手稿时,看着厚厚的一叠纸,有点担心,“教授会不会没时间看?”
“张教授重视的就是细节。”苏澈笑着说,“华星的举报是‘空口无凭’,我们就要用‘铁证如山’反驳——每一个修改痕迹,每一句考据,都是证明。”
邮件发出后,苏澈一整天都在等回复。他怕张教授太忙没看到,又怕手稿不够有说服力,直到傍晚,手机终于收到一封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域名的邮件,标题是“《青花瓷》创作手稿收悉——张启明”:
“苏澈先生:
手稿已阅,细节之详实、考据之严谨,远超我对‘新人创作者’的预期。尤其‘天青色等烟雨’的古籍考据与修改逻辑,可见你对歌词文化内核的重视,这正是当下乐坛稀缺的品质。
华星的匿名举报我已收到,其材料无任何实质证据,仅为臆测。明日上午10点,可来我办公室面谈,我需确认部分创作细节,后续将在评审团会议上公开为你佐证。
张启明”
看到“公开为你佐证”几个字,苏澈忍不住跳了起来,立刻给张教授回复邮件,确认明天准时面谈。老林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我就说嘛,真金不怕火炼,你这手稿一拿过去,华星的那些小伎俩,根本站不住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