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文创园的新园区里,澈心工作室的招牌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不是鎏金的大字,而是瓷坊老师傅烧制的青花瓷纹样匾额,上面刻着“澈心”二字,边角缀着《青花瓷》歌词里的“天青色等烟雨”纹样。推开玻璃门,1500平米的开放式空间里,员工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剧本研发区的白板上贴满《楚汉争霸》的人物关系图,制作管理中心的大屏实时刷新着道具进度,发行推广区的同事在和海外平台视频对接,连茶水间的杯子都是瓷坊定制的“三国群英”样式——这是澈心工作室从50人扩至150人后,全新的“影视制作中心”,也是苏澈“全流程把控品质”理念的落地载体。
“还记得三年前,我们在漏雨的出租屋里写《青花瓷》,现在居然有了专门的历史资料室。”老员工周明站在新工作室的“文化典藏区”,看着满架的线装史书、考古报告和系统解锁的IP资料,眼眶微红。这里不仅有《史记》《汉书》的复刻本,还有按1:1还原的汉代竹简(用于剧本场景参考)、维塔数码制作的“楚汉战场”3D模型,甚至有一间专门的“非遗道具实验室”,瓷坊老师傅的徒弟常驻在此,负责将剧本中的道具需求转化为非遗手作方案——比如《楚汉争霸》中项羽的“霸王枪”,正由龙泉剑铺的匠人按汉代兵器形制锻造,进度已显示“70%”。
苏澈的办公室在制作中心的顶层,落地窗外能看到整个园区的景象。他手里拿着《影视工业化流程手册》,这是用20万声望值从系统兑换的核心工具,手册将“从剧本到发行”拆解为12个标准化模块,每个模块都附带“文化合规校验”“品质把控节点”“跨部门协同机制”,甚至细化到“历史剧道具的考古佐证率需达95%以上”“现实题材剧本的基层调研时长不低于3个月”。“之前做《三国》时,我们靠‘人盯人’把控品质,现在项目多了,必须靠工业化流程避免疏漏。”苏澈在手册上圈出“剧本评估模块”,旁边标注着《楚汉争霸》的评估记录:“历史顾问审核通过(无时代错位)”“非遗道具清单确认(含汉代织锦、青铜礼器)”“文旅联动方案同步启动(对接楚汉古城遗址)”。
制作中心的第一个落地项目,就是《楚汉争霸》。在“剧本研发室”,10位编剧正围着系统解锁的“楚汉历史时间轴”讨论剧情,墙上的大屏实时显示着“历史事件与剧情对应表”——比如“鸿门宴”的座位排布,严格参照《史记》记载标注“项羽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旁边还附了汉墓出土的漆案照片作为佐证。“之前在其他公司写历史剧,编剧只要‘编得热闹’就行,在这里,每一句台词都要经得起历史推敲。”新加入的编剧李然,曾在头部大厂做过流量剧,现在每天抱着《汉书》做笔记,“苏总说‘历史剧的每一个字,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这句话我现在深有体会。”
制作管理中心的大屏上,《楚汉争霸》的进度条正动态更新:“剧本打磨(100%)”“道具制作(70%)”“演员选角(50%)”“特效预演(30%)”。每个节点都有明确的“品质责任人”——比如道具制作由瓷坊徒弟和考古顾问双重把关,演员选角需通过“历史形象匹配度测试”(如项羽的扮演者需符合《史记》中“长八尺余,力能扛鼎”的描述,且需接受汉代礼仪培训)。“昨天龙泉剑铺送来的霸王枪样品,考古顾问说‘枪头的纹饰不符合汉代风格’,我们立刻打回去重做,哪怕耽误三天工期,也不能让错漏的道具出现在镜头里。”制作主管张磊指着大屏上的“返工记录”,语气坚定——这正是工业化流程的核心:用标准化节点,把“对品质的较真”嵌入每一步。
发行推广中心则延续了“文旅+海外”的双轨模式。在“国内发行区”,同事们正和文旅部对接“跟着《楚汉争霸》游古城”的线路,计划将拍摄地楚汉古城遗址改造为“影视文旅体验区”,同步推出“汉代兵器体验”“非遗织锦制作”等互动项目;“海外发行区”的视频会议里,迪士尼探照灯影业的代表正在讨论《楚汉争霸》的海外版本,计划加入“历史解说小课堂”(由苏澈团队录制),帮助海外观众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这正是系统“国际人脉库”的落地成果,也是工业化流程中“发行前置”理念的体现:在项目启动时就规划好国内外发行策略,避免后期被动调整。
工作室的扩张,吸引了不少“为品质而来”的专业人才。制作总监陈明之前是某大厂的资深制片人,曾因拒绝“为流量爱豆改剧本”而离职,现在他负责《楚汉争霸》的整体制作,每天泡在道具实验室和历史顾问讨论细节:“在其他地方,资本是‘甲方’,在澈心,品质是‘甲方’——这里有我一直想做的‘纯粹创作环境’。”还有从京市电影学院毕业的新锐导演林哲,主动降薪加入,只为参与《史记》影视化项目:“苏总把《史记》的3D场景还原图给我看时,我就知道,这里能实现我‘让历史活起来’的梦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