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华纳兄弟影业总部的会议室里,落地窗外是好莱坞山的标志性字母,室内的长桌上却铺满了中国三国题材的资料——《三国志》英译本、《三国:天下三分》的票房数据报表、官渡之战的考古复原图,甚至还有瓷坊老师傅烧制的“诸葛连弩”迷你瓷偶。当苏澈带着澈心特效的技术总监李然走进会议室时,华纳兄弟的制片总裁马克·约翰逊立刻起身迎接,手里攥着一份厚厚的合作方案,语气里满是期待:“苏,《三国:天下三分》全球25亿票房的成绩太惊人了,我们想和你一起,把这个故事搬上好莱坞的大银幕。”
这场合作邀约并非偶然。自《三国》续集在北美上映后,华纳兄弟就密切关注着影片的市场反馈——北美票房5800万的成绩,打破了“中国历史题材难入西方主流市场”的偏见,更让他们看到了“三国IP”的全球潜力。马克团队甚至专门组织了观影调研,结果显示,72%的西方观众对“官渡之战的战术”“诸葛亮的谋略”感兴趣,而非单纯追求特效场面。“我们相信,三国故事能成为下一个‘指环王’级别的全球IP,但需要一点‘好莱坞化’的调整。”马克翻开合作方案,指着其中一页,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方案里的“调整建议”,却让苏澈的眉头瞬间皱起:
1. 新增西方英雄角色:计划在剧情中加入一位“罗马使臣”,设定为曹操的军事顾问,参与官渡之战的战术制定,理由是“能让西方观众有代入感”;
2. 修改核心剧情:将“夷陵之战”的失败原因,从“刘备轻敌”改为“蜀军遭遇神秘瘟疫”,增加“英雄对抗天灾”的好莱坞经典叙事;
3. 强化个人英雄主义:削弱“三国鼎立”的群像叙事,重点突出“曹操统一北方”的个人成长线,减少诸葛亮、孙权的戏份,“让主角形象更鲜明”。
“马克,三国不是好莱坞的‘素材库’,是蓝星华国的历史。”苏澈将《三国志·武帝纪》的英译本翻到“官渡之战”章节,指尖划过书页,“史书记载,曹操能赢,靠的是‘奇袭乌巢’的战术,靠的是许攸的投奔,不是什么罗马使臣——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的‘代入感’,篡改真实的历史。”
李然也同步调出澈心特效的“官渡之战”3D模型,屏幕上清晰展示着曹军的军阵分布、乌巢的粮营位置:“这些都是根据官渡古战场的考古报告复原的,连投石机的射程、粮草的数量都有史料支撑。如果改成‘瘟疫’,不仅违背历史,还会让之前所有的考据工作都失去意义——观众要的是‘真实的三国’,不是‘好莱坞的三国’。”
马克显然没料到苏澈的态度如此坚决,他靠在椅背上,语气带着一丝妥协:“苏,我们理解你对历史的尊重,但好莱坞的经验告诉我们,纯粹的历史叙事很难吸引全球观众。你看《角斗士》,也是在罗马历史的基础上改编,才获得了奥斯卡——一点调整,是为了让三国故事走得更远。”
“走得远的前提,是守住根。”苏澈拿出手机,点开海外观众的评论——有外国观众写道“我特意查了《三国志》,电影里的官渡之战和史书几乎一样,这种真实感让我着迷”;还有观众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太动人了,我不需要西方角色,也能理解他的忠诚”。“你看,观众要的不是‘好莱坞化’的改编,是真诚的文化分享。”苏澈将手机递给马克,“三国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厚重,在于曹操、诸葛亮这些人物的复杂性——他们不是‘非黑即白’的好莱坞英雄,而是有野心、有无奈、有理想的真实历史人物,这才是最能引发全球共鸣的地方。”
谈判陷入僵局时,苏澈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我们可以合作,但必须成立‘三国历史考据小组’,由澈心团队主导历史细节的把控,包括人物设定、剧情走向、道具还原,好莱坞团队负责全球发行和市场化运作——我们不反对商业化,但反对魔改历史。”他顿了顿,目光坚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宁愿不合作。”
接下来的三天,双方围绕“历史还原”展开了多轮沟通。苏澈团队带来了《三国》续集的所有考据资料——从汉代铠甲的甲片数量,到投石机的制作工艺,甚至连士兵的饮食(粟米、酱菜)都有史料依据;李然则现场演示了澈心特效的“古战场特效系统”,用3D模型还原了“夷陵之战”的真实战况,证明“不篡改剧情,同样能拍出震撼的史诗场面”。
马克团队的态度逐渐软化。他们发现,苏澈的“不妥协”并非固执,而是基于对IP的深度理解——《三国》续集的全球成功,恰恰证明了“真实历史”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澈心团队的考据资料和特效技术,能为好莱坞节省大量前期调研成本,而“尊重历史”的标签,还能吸引全球的历史爱好者和文化学者关注,形成差异化优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