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松将陆野的申请及案件汇总材料上报秦卫国总队长后,总队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技术支队补充了 7 号仓库的最新监控分析(确认近 3 天无文物运出迹象),海关方面同步提交了‘海鸥’号货轮的最终装船时间表,所有证据均指向‘72 小时内收网’的紧迫性。秦总队最终拍板:成立‘筑网行动’总指挥部,由陆野牵头,联合特警、技侦、海关等多部门,优先调配本省刑侦精锐力量,同时函告豫、陕两省刑侦总队做好同步行动准备。”
王劲松处长的效率极高,不到半小时,陆野就接到了正式通知:秦卫国总队长已听取汇报,完全同意重案处的判断,决定立即成立“筑网行动”总指挥部,由秦总队亲任总指挥,王劲松任副总指挥,陆野担任前线协调指挥官,负责方案的具体拟定和跨省协调。总指挥部要求,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拿出详尽可行的收网行动方案,四十八小时内完成战前部署,确保在“海鸥”号离港前完成收网!
命令如山,时间紧迫。省厅大楼第十三层的“跨区域文物走私专项侦查办公室”立刻进入了战时状态。更多的技术设备被接入,通讯线路被优先保障,相关的档案资料被快速调阅。王劲松坐镇统筹资源,而方案制定的核心重任,则压在了陆野的肩上。
陆野没有丝毫犹豫,他深知此刻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他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内,拒绝了所有非必要的打扰。巨大的电子拼接屏上,显示着“筑网行动”的专属界面:中间是核心战区——广发物流园及周边区域的详图,7号仓库被高亮标注;四周分屏则实时显示着豫、陕两省重点监控目标的动态,沿海口岸“海鸥”号的泊位情况,以及各行动小组的准备状态。
他再次深度激活了【战略级案件统筹】功能。这一次,系统的运算更加澎湃,将前期所有碎片化信息——从盗掘现场的泥土成分分析,到嫌疑车辆的行驶轨迹偏好,从“刘明”的社会关系网络图谱,到刘算的资金流向复杂模型,从仓库的建筑结构图,到“海鸥”号货轮的舱位分布和装卸流程——全部吸纳、整合、碰撞、推演。
刹那间,陆野的感知仿佛与整个案件空间重叠。他不仅能“看”到仓库里帆布下覆盖的文物形状,能“听”到钱贵与搬运工压低嗓音的交谈,能“感知”到“刘明”在某个高档会所里焦灼等待指令的心情,甚至能“模拟”出不同行动方案下,各环节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
他闭上眼,双手十指交叉抵在下颌,整个人进入一种极度专注的状态。脑海中,不再是简单的沙盘推演,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动态数据和概率变化的复杂系统。系统辅助生成的不是僵化的步骤,而是基于无数变量计算出的最优行动路径集和风险预警图谱。
【推演节点一:收网时机选择。选项A:文物装车时动手,人赃并获概率最高,但可能惊动上游及“老板”。选项B:文物在仓库内即行动,确保文物安全,但需强攻,风险较大。选项C:在“海鸥”号装船环节拦截,打击效果震撼,但环节复杂易失控。综合评估成功率、风险值、扩大战果可能性,建议采用A方案为主,B方案为备用应急,C方案作为后续延伸打击方向。】
【推演节点二:力量部署优化。根据各参与单位特长、距离、反应时间,生成最优兵力投送方案:本省主力负责仓库攻坚及核心人物抓捕;豫省小组负责源头团伙收网,切断后续文物来源;陕省小组控制境内流通环节嫌疑人;海关及边防负责口岸封锁和出境拦截。需建立无缝衔接指挥链。】
【推演节点三:应急预案模拟。模拟二十七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如嫌疑人武装反抗、关键人物逃脱、通讯中断、舆论关注等),并生成相应等级应对策略……】
海量的信息流经过系统的梳理和陆野自身经验的过滤,开始凝结成具体的方案骨架。陆野睁开眼,眼中血丝隐现,但目光却锐利如鹰。他坐到电脑前,双手在键盘上开始疾风骤雨般的敲击。清脆的按键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回荡,像战鼓敲响前紧张的密点。
“行动代号:‘筑网’……”他打下标题,寓意明确,既要编织缉拿罪犯的天罗地网,也要筑牢防范内部疏漏的堤坝。
他首先明确了行动的终极目标:不仅要人赃并获,打掉这个盘踞多年的走私团伙,更要力争深挖扩线,揪出幕后“老板”,彻底斩断这条跨境走私通道。接着,他构建了清晰的指挥体系:总指挥部(省厅)——前沿指挥所(设于物流园附近)——各分指挥部(三省涉案单位),强调垂直指挥与信息共享,确保指令畅通。
最核心的部分是力量部署与任务分工。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单位机械划分,而是基于系统对各单位能力特点和人员状态的评估,进行了精细化配置:
本省主力组(代号“利剑”): 由省厅特警支队、重案处精锐及市局抽调的熟悉当地环境的干警混编而成,负责对7号仓库实施突击检查/抓捕,主攻目标为“刘明”、钱贵及仓库内文物。下分突击队、控制队、证据固定队、外围警戒队。陆野特别标注,突击队需配备破拆工具和防爆设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抵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