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的批示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瞬间化作席卷全省的滔天巨浪。应急预案的启动,意味着行政机器进入了最高效,也最无情的运转模式。排查行动,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巨网,在三湘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同步撒开。
第一道防线:终端的自我净化与阵痛。
指令下达的瞬间,全省所有承担疫苗接种任务的医疗机构——从省疾控中心威严的门诊大厅,到城市角落熙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到偏远山区设备简陋的乡镇卫生院、甚至是仅有赤脚医生坐镇的村卫生室,以及那些条件参差但持有资质的私立接种点——全部接到了同一道死命令:立即暂停!彻查!封存!上报!
空气仿佛在瞬间凝固。
“快!把所有库存,特别是乙肝、卡介苗、百白破这些基础疫苗,全部搬出来!”平栾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指挥着手下医护人员,“核对采购发票,查看供货商资质,检查冷链交接单!一支都不能漏!”
灯光下,医护人员们动作迅速却略显慌乱,拆开包装箱,一支支拿起疫苗,对着光线仔细查看标签。平日里习以为常的流程,此刻却显得格外沉重。任何一点标签的模糊、粘贴的不平整、甚至是瓶身细微的划痕,都足以让心脏漏跳一拍。
在另一个偏远县的乡镇卫生院,老院长看着年代久远、运行时发出沉闷噪音的冷链设备,以及记录潦草、甚至缺失的温控记录本,脸色煞白,喃喃自语:“这……这可怎么说得清楚啊……”
这道防线,是成本最低、覆盖最广的,却也最考验基层的良知与管理的根基。它逼迫着每一个终端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审视,其间暴露出的,不仅仅是可能的“毒苗”,更是基层医疗生态长期积累的顽疾。
第二道防线:利剑出鞘的交叉互查。
就在终端自查的同时,省市两级药监、卫健部门抽调的骨干力量,混合编组而成的联合督查组,已然如同出鞘的利剑,悄无声息地斩向各处。
“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这是最高效,也最让被检查单位心惊胆战的模式。
几辆普通牌照的公务车,驶离省城,融入车流,然后毫无征兆地拐进某个县城的疾控中心大院,或是某个乡镇卫生院的窄门。
“我们是省联合督查组,这是证件。请立即带我们查看疫苗库房,调取所有采购、验收、入库、接种记录。”带队领导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身后,专业稽查人员目光如炬,熟练地打开冷链设备,查验温度实时记录与历史数据,翻看台账,比对批号,不放过任何一丝疑点。
那些之前被专案组标记为“曾有从‘康顺生物’等违规经销商采购记录”的单位,以及管理混乱、口碑不佳的基层机构,成为了重点照顾对象。督查组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迫使任何可能存在的瞒报、漏报念头胎死腹中。
第三道防线:大海捞针的溯源与救赎。
对于已经确认,或高度怀疑已经流入市场,甚至可能已被接种的涉事疫苗,一场更为艰难、近乎大海捞针的溯源追查与召回工作,在绝望中顽强启动。
由于造假者丧心病狂地篡改批号,导致国家疫苗追溯系统面临严峻挑战。许多条码扫描后,指向的可能是根本不存在的生产信息,或者早已销毁的正规批次。
“人工核对!依靠有限的发货记录,结合接种点的回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也要给我追下去!”省药监局追溯中心的负责人,眼睛布满血丝,对着电话咆哮。
基层接种点的工作人员,被要求翻箱倒柜查找过去的接种登记本,试图通过接种日期反推可能使用的疫苗批次。对于已经接种的受种者,特别是儿童,通过社区通知、学校告知、家长群发布预警信息等多种方式,尽力寻找,建议进行医学观察,并做好一旦确认风险,立即启动补种程序的准备。这项工作繁琐、浩大,且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必须在精准与效率之间,走好危险的钢丝。
专案组的余热:刑侦思维融入行政筛查。
陆野所在的专案组,虽然核心力量已转向“暗河”深挖,但并未从这场全民战役中抽身。他们抽调了周洪斌、孙启明等经验丰富的侦查员,配合药监、卫健部门的督查组行动。
周洪斌和孙启明跟着督查组,连续跑了几个偏远县市。他们亲眼见证了基层医疗世界的两极分化:有的卫生院管理井井有条,台账清晰,冷链完备,应对排查从容不迫;但也有的地方,账目混乱如麻,冷链设备老旧失修,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负责疫苗管理的工作人员面对询问,眼神躲闪,对基本规范一问三不知。
“妈的,这哪里是管理薄弱,这简直就是不设防!”孙启明看着某乡镇卫生院库房里随意堆放的疫苗箱,气得牙痒痒,却又感到一阵无力。刑侦思维让他们本能地怀疑每一处不合规之后,是否隐藏着更深的利益勾连,但眼前的现实,更多是源于长期的忽视与资源的匮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