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半,省公安厅主楼的多功能会议厅已是人头攒动。工作人员最后一次调试着音响和投影设备,深蓝色的背景板上,“省公安厅侦破‘1999·林城灭门案’新闻发布会”白色大字庄重肃穆。台下,前排座位被来自各大媒体的记者占据,摄像师们忙着架设机器,调整角度,长短不一的镜头如同沉默的炮管,对准了空无一人的主席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期待、好奇与庄重的特殊气氛,偶尔响起的低声交谈和相机快门声,更增添了几分临战前的紧张感。
九点整,会议厅侧门准时打开,以秦卫国总队长为首的一行四人走上主席台。秦总队居中,左侧是省厅公共关系处处长,右侧则是王教授和陆野。瞬间,台下闪光灯亮成一片,密集的“咔嚓”声如同骤雨敲打窗棂,将四人笼罩在一片耀眼的白光之中。
陆野跟在王教授身后,步履沉稳地走到标有自己名字的座位前。他今天穿着熨烫得一丝不苟的常服,肩章上的警衔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他平静地坐下,目光习惯性地快速扫过台下,将现场的媒体阵仗和布局尽收眼底,随即调整呼吸,将心神沉静下来,如同即将执行一次关键的抓捕行动,需要绝对的冷静和专注。
秦卫国总队长作为主发布人,调整了一下面前的话筒,沉稳浑厚的声音通过扩音设备传遍整个会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下面,我将就我省公安机关成功侦破‘1999·林城灭门案’的相关情况,向大家进行通报……”
会场立刻安静下来,只剩下记录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摄像机工作的微弱嗡鸣。秦总队的声音不疾不徐,清晰地回顾了这起沉寂二十年的血案的基本情况,描述了案发现场的惨烈,以及当年侦查工作因条件所限陷入僵局的无奈。他的语气沉重而克制,将所有人的思绪都拉回到了那个令人扼腕的夜晚。
“……然而,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秦总队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定而有力,“在公安部、省公安厅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几代刑侦民警前赴后继、永不放弃的不懈努力下,特别是在现代刑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提供的强大支撑下,我们终于等来了拨云见日的这一天!”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目光转向身旁的王教授和陆野,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在此,我们必须特别感谢以王教授为首的刑事技术团队!是他们,秉持着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利用国际领先的微量物证修复与增强技术,对当年现场提取的、一枚几乎被遗忘的烟头,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反复检验和比对攻坚,最终成功从中提取到了关键的生物信息,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这是本案得以突破的决定性一环!”
镜头立刻聚焦到王教授身上。这位平日里埋首实验室的老专家显然不太适应这种场合,在强光照射下有些局促地推了推厚厚的眼镜,对着台下微微点了点头,脸上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腼腆与认真。
秦总队随即又将赞誉给予了行动团队:“同时,我们也要感谢专案组所有参战民警,特别是负责一线统筹指挥和关键审讯工作的陆野副总队长!正是他们精准的侦查方向、高效的协同作战,以及在审讯中展现出的强大心理攻势和法律素养,最终瓦解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使其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让这起沉积二十年的血案真相大白于天下,让逝者得以安息,让正义最终得以伸张!”
更多的镜头瞬间转向陆野。他依旧保持着端坐的姿势,面色沉静如水,目光平视前方,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或动作。只有熟悉他的人,或许才能从他微微抿紧的嘴角和眼神深处一闪而过的锐利,感受到他内心并非全无波澜。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些镜头聚焦在自己身上带来的灼热感,也能听到台下因“副总队长”这个称谓而响起的一阵轻微骚动。但他知道,此刻他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身后成千上万默默耕耘、守护正义的公安民警群体。
通报环节结束,进入了媒体提问时间。主持人话音刚落,台下手臂如林。
果然,第一个问题就直指核心:“请问秦总队长,这起案件发生在二十年前,为何直到今天才得以侦破?这期间公安机关是否曾有过工作疏漏?”
秦总队似乎早有预料,他神色不变,按照事先商定的口径,坦诚地回答道:“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们必须承认,受限于二十年前的刑事科学技术水平,尤其是在微量物证检验、DNA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局限,当时虽然投入了大量警力,但未能获取到直接锁定嫌疑人的关键证据。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案不漏人、人不漏罪’是我们公安机关永恒的追求。二十年来,我们从未放弃对此案的侦破工作,几代刑警接力,多次梳理物证,复核线索。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结合如今科技的飞跃,才最终迎来了突破。这恰恰证明了,命案必破、不破不休,是我们公安机关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