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内,气氛凝重而专注。巨大的白板前,陆野用不同颜色的磁钉和线条,构建着两个看似独立、却又隐隐关联的案件关系图:左边是核心——K402次列车碎尸案,右边是与之相隔仅七天、充满疑点的王干事坠楼案。
同志们,陆野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我认为,是时候将这两个案子正式并案侦查了。他用笔尖重重点在王干事的名字上,王干事,在K402案发后第七天,在他调查可能取得关键进展的时刻,离奇坠楼身亡。这绝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我认为,他是因为查到了不该查的东西,触及了凶手的核心秘密,才招来了杀身之祸!
老陈抱着胳膊,眉头紧锁,提出了谨慎的意见:头儿,我同意你的直觉,这两个案子八成有关系。但是,并案调查是重大决策,需要上报,更需要确凿的、能把两个案子钉在一起的硬证据。光靠时间上的关联和我们的推测,说服力还不够,上面未必会批准。
那就去找证据!找到那条能把两个案子牢牢拴在一起的铁链!陆野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犹豫,周婷!
周婷立刻站起身。
你立刻带一组人,去物证中心,申请重新检验王干事坠楼案的所有原始物证!重点是王干事生前穿的那套制服,还有当年尸检时从他指甲缝里提取的残留物!用上我们能用的所有最新技术,给我像篦头发一样,再仔细地过一遍!
明白!我马上出发!周婷领命,立刻开始召集人手。
陆野又看向老陈:老陈,你联系一下部里最好的法医和痕迹鉴定专家,把我们手上两个案子的现场照片、勘查记录,特别是王干事坠楼现场的细节照片和报告,给他们送过去,请他们以现在的眼光和技术理念,重新进行一次虚拟现场重建和分析!
好!我这就去办!老陈也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物证中心实验室里,气氛再次紧张起来。周婷和技术人员们,正围着王干事那套保存了二十多年的、略显褪色的铁路公安制服,进行极其细致的复查。
重点是他的双手位置,特别是指甲缝,周婷戴着放大镜,提醒道,人在遭遇突然袭击,尤其是近距离搏斗时,双手会本能地抓挠、抵抗,指甲缝里很容易留下对方的皮肤组织、衣物纤维,或者...对方所使用的工具上的微量附着物。
技术人员首先使用一种特制的、粘性极强的取证胶带,在制服的袖口、前襟等可能发生接触的部位反复粘贴,试图粘取任何可能残留的微量纤维或颗粒。然后,重点转向了那双已经有些发硬的手套。
他们小心翼翼地褪下手套,模拟王干事当时的姿势。接着,使用蘸有特殊溶剂的棉签,极其轻柔地、反复擦拭十个指甲的内壁和缝隙。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既要保证提取效果,又不能破坏可能脆弱的微量物证。
提取到的棉签被放入一个小型的、发出高频声的仪器中——超声波震荡仪。
通过高频振动,技术人员向周婷解释,可以把那些紧紧附着在指甲角质层缝隙深处的、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微量物证给下来,让它们溶解或者悬浮到我们的提取溶剂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震荡处理,原本清澈的溶剂变得微微有些浑浊,里面显然悬浮了从指甲缝中出来的东西。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分析这些微量物质的成分。溶剂被用极细的针管抽取,注入到一台更加精密、连接着复杂管线和探测器的仪器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这台仪器堪称微量有机物分析的,能够将复杂的混合物分离成单个组分,并精确地鉴定出每一种组分是什么物质。
仪器运行着,屏幕上开始出现一个个起伏的峰谱。技术人员紧盯着屏幕,对比着庞大的化学物质数据库。
时间流逝...突然,技术人员眼睛一亮!
找到了!他指着屏幕上几个特征非常明显的峰谱,语气兴奋,在这些残留物中,检测到了润滑油脂的成分!而且,不是普通的机油或者黄油!
他调出数据库比对结果,指着匹配度最高的那条信息:看!这种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添加剂配方,非常独特,与当年铁路系统专门用于货车车辆轴承润滑的一种特定型号的锂基润滑脂完全吻合!这种润滑脂,只在维护车辆轮对轴承时才会大量使用!
周婷的心脏怦怦直跳,她强压住激动,确认道:也就是说,王干事指甲缝里的油渍,是铁路车辆轴承专用的润滑脂?
毫无疑问!技术人员肯定地说,而且,王干事作为铁路公安处的干事,他的日常工作内容是治安、刑侦,根本不直接接触车辆底部的轴承维修和保养工作!他指甲缝里出现这种特定油脂,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他在坠楼前,与一个双手或者衣物、工具上沾有这种润滑脂的人,发生过近距离的、很可能涉及肢体冲突的接触!
几乎在同一时间,老陈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他邀请的资深法医和痕迹专家,在仔细研究了王干事坠楼现场的所有资料后,得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