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取代了引擎的咆哮、子弹的呼啸和海浪的轰鸣。快艇像一片失去动力的落叶,静静漂浮在镜面般的海面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滞涩感,连风声都消失了,只有两人粗重的喘息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
陈默和李雯惊魂未定地环顾四周。淡淡的、乳白色的雾气低低地笼罩着海面,能见度不足百米。天空是一种不自然的铅灰色,看不到太阳,也分辨不出方向。海水呈现出一种深邃的、近乎墨黑的蓝色,异常平静,甚至连细微的波纹都难以察觉,仿佛一块巨大的、冰冷的蓝黑色玻璃。
这里绝不是他们刚才所在的太平洋海域。
“我们……穿过来了?”李雯的声音干涩沙哑,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脸颊和手臂,确认自己并非虚幻。
陈默重重地点头,胸腔因缺氧和紧张而火辣辣地疼。他低头看向胸前的“灵知探测器”,屏幕上的复杂符号依旧在稳定闪烁,指向一个固定的方向,但原本显示坐标和地形的位置却是一片乱码。“探测器……导航失效了,但这个指引还在。”
他尝试启动快艇的引擎,只听到启动马达无力的空转声——燃油彻底耗尽了。通讯设备也只剩下杂音,仿佛与外界彻底隔绝。
他们被困在了这片诡异的海域,唯一的方向,只有探测器上那个不明所以的指引。
“是‘方舟号’的技术吗?空间跳跃?”李雯试图用科学来解释这超自然的一幕。
陈默摇了摇头,回想起穿过那层“薄膜”时奇异的触感,以及以利亚最后那穿透空间的讯息。“不像……更像是一种……认知遮蔽?或者,我们进入了一个……空间褶皱?”他想起了以利亚提到过的“灵知潮汐”和“遗民”掌握的古老知识,这些似乎远超现代科学的理解范畴。
没有动力,他们只能随波逐流。所幸,这片海域并非完全静止,有一股极其微弱、却稳定向着探测器指引方向流动的洋流。快艇正随着这股洋流,无声地向着迷雾深处漂去。
等待是煎熬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完全未知、违背常理的环境里。时间感变得模糊,也许过了一个小时,也许是三个小时。周围的景色没有任何变化,依旧是雾、墨色的海、铅灰色的天,单调得令人心头发慌。
就在李雯几乎要被这死寂逼疯的时候,她突然指着左前方的雾气:“那里……好像有东西!”
陈默立刻望去。在浓雾的边缘,一个巨大而模糊的轮廓渐渐显现。随着洋流推动他们靠近,那轮廓越来越清晰——那不是岛屿,也不是船只,而是一截断裂的、巨大无比的……金属结构?它歪斜地半沉在海水中,露出水面的部分覆盖着厚厚的、从未见过的藤壶类生物和锈迹,其造型风格古老而奇特,绝非现代工业产物。
“是沉船吗?可这金属……”陈默皱紧眉头。那金属的质感和铸造工艺,与他所知的一切航海史都对不上号。
快艇缓缓从这截巨大残骸旁漂过。靠近了看,更能感受到它的庞大与古老,寂静中透着一股悲凉的死气。
继续前行,类似的残骸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有时是巨大的、不知名动物的森白骨骸,半埋在黑色的沙滩(如果他们能看到海底的话)上;有时是风格迥异的建筑废墟的一角,雕刻着无法理解的图案;甚至有一次,他们看到了一艘木质帆船的残骸,其样式比“方舟号”还要古老,船身上覆盖着发光的苔藓……
这里,像是一个巨大的、沉寂的海底坟场,而这些残骸,只是其冰山一角。
“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李雯感到一股寒意,并非来自气温,而是源于这种超越理解的、汇集了无数毁灭与时光的沉寂。
陈默沉默着,一个古老的词汇在他脑海中闪现——“归墟”。传说中百川汇聚、万物终结之地。
突然,探测器发出了与之前不同的、柔和的嗡鸣声,指引的光芒也变得稳定。前方的雾气似乎变薄了。
快艇穿过最后一片浓雾,眼前的景象让两人瞬间屏住了呼吸。
雾气消失了。他们进入了一片广阔无垠的、圆形的水域,直径恐怕有数公里。这里没有风,水面依旧平静如镜。而在水域的中心,并非岛屿或漩涡,而是一个……“存在”的缺失。
那是一个巨大的、完美的圆形“空洞”。它并非漆黑,而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无”,仿佛空间本身在那里被整齐地切掉了一块,直接显露出其后方的、并非星空也并非虚无的某种难以名状的基底。从这“空洞”的边缘,散发出极其微弱、却仿佛能渗透灵魂的波动。
而在“空洞”的边缘水面上,静静地停泊着一艘他们熟悉的船只——古老的木质船身,巨大的帆桅,船首展翅的信天翁雕像。
“方舟号”!
它竟然在这里!仿佛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以利亚的身影出现在“方舟号”的船舷边,他朝着快艇的方向挥了挥手。几名水手放下小艇,迅速向他们划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