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深夜,秋凉已浸透窑洞的缝隙,通讯室的煤油灯却亮得刺眼。
值班参谋小陈捧着刚译好的电报,手指还沾着油墨,脚步匆匆走过 —— 这份从八路军总部发来的加急电报,标题上 “关于攻打太原的请示” 几个字,让他不敢有半分耽搁。
“报告!八路军总部加急电报,呈李同志、祝老总!” 小陈在窑洞门口立定,声音压得低却清晰。
窑洞内,李同志正俯身对着墙上的华北地图,手指沿着汾河一线轻轻滑动,祝老总坐在旁边的木凳上,手里捏着半截铅笔,纸上记满了各地的战况数据 —— 从晋察冀军区的兵力部署,到冀鲁豫军区的补给线,再到太岳军区的敌后活动范围,密密麻麻写了整整一页。
听到汇报,两人同时抬头。
“快拿进来。” 李同志直起身,指尖还沾着地图上的红蓝铅笔痕迹,目光落在电报上,
“是前方的请示吧?我猜他们也该有这想法了。”
小陈点头,双手将电报递过去。
祝老总先接过,就着油灯的光快速浏览,眉头随着文字轻轻扬起,看完后递给李同志,笑着说:“曾夏勇这小子,思路跟咱们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前方转达的内容来看,他只提了三个旅打太原,还是保守了点 —— 要打,我觉得就得把整个山西的盘子都端了,光靠三个旅不够,得调动周边部队一起上。”
李同志接过电报,逐字逐句地读,目光不时扫过桌上的军区兵力统计表,手指在 “晋察冀”“冀鲁豫”“太岳” 几个名称上轻轻点了点。
窑洞外传来几声夜虫的鸣叫,衬得室内愈发安静,只有油灯的灯花偶尔 “噼啪” 一声爆开。
“他们的想法对,但格局还能再大些。” 李同志放下电报,走到地图前,拿起红铅笔,先在 “太原” 上画了个圈,又顺着铁路线向北画到大同,向东画到阳泉,向西画到吕梁
“平安一战,关东军两个军没了,筱冢义男在太原就剩下不到两个师团,已成孤家寡人,周边据点的日军基本上都在平安战役中被歼灭,要么是刚从其他地方调来的散兵,根本撑不起防线。这时候要是只让三个旅打太原,反而会让其他据点的日军趁机收缩,甚至从河南、河北调兵增援 —— 咱们得把网撒大些,让他们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祝老总站起身,凑到地图旁,指着大同方向说:“我看可以让晋察冀军区抽两个旅,从张家口南下,先打大同、朔州,切断太原日军向北逃跑的退路;冀鲁豫军区调一个旅,沿正太铁路向东推进,把太原和石家庄的联系掐断 —— 这样一来,太原的日军就成了瓮中之鳖。”
“还有太岳军区和晋西部队。” 李同志补充道,红铅笔指向吕梁,“让他们的部队肃清吕梁地区之敌,防止日军向西逃窜到陕西边境。咱们要形成‘主力攻坚、两翼牵制、全域清剿’的格局,而不是只靠三个旅单打独斗。”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兵力统计表,仔细看了看,继续说:“独立旅、385 旅、386 旅刚打完胜仗,士气正盛,又有先进装备,适合当主力,主攻太原及周边核心据点 —— 比如晋中城、阳曲这些太原的门户,必须先拿下来。其他军区的部队负责配合,要么断退路,要么清残敌,要么牵制援军,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山西一次性解放,不留后患。”
祝老总点点头,伸手在地图上比划着:“这么一来,日军在山西的防御体系就彻底崩了 —— 北边有晋察冀的部队堵着,东边有冀鲁豫的部队拦着,西边有太岳的部队清着,中间三个旅主攻太原,他们想跑都跑不掉。而且这样调动,也能让各军区的部队都参与进来,既锻炼了队伍,也能让大家共享胜利果实,鼓舞全军士气。”
“对,这才是通盘考虑。” 李同志笑着说,拿起铅笔,在电报旁的空白纸上快速草拟回电内容
“回电里必须把这点写清楚,让八路军总部统筹协调,不能只让三个旅扛着 —— 要明确各部队的任务:三个旅为主力,负责太原及核心据点的攻坚;晋察冀军区部队负责北线牵制,拿下大同、朔州;冀鲁豫军区部队负责东线阻断,控制正太铁路;太岳军区和晋西支队部队负责西线清剿,肃清吕梁残敌。同时还要强调,各部队要保持通讯畅通,相互配合,不能各自为战。”
祝老总凑过来,看着草拟的回电内容,补充道:“还得加上补给的事 —— 让总部协调后方,给各部队补充弹药和粮食,尤其是晋察冀和冀鲁豫的部队,长途奔袭需要后勤保障。另外,要提醒前方部队,战斗中尽量保护老百姓的房屋和粮食,咱们打仗是为了老百姓,不能让他们受连累。”
李同志修改了回电内容,又仔细核对了一遍,确保各部队的任务清晰、分工明确,然后对着门外喊:“小陈!”
小陈立刻走进来:“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