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日国上下恐慌的情绪不同,平安战役给华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这个消息早已开始传遍全华国,还处于沦陷区的燕京城内,胡同里就响起了报童压低的叫卖声,只是今天的吆喝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卖报!卖报!特刊!平安大捷!八路军歼灭关东军二十万!”
百姓们闻声围拢过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零钱,眼神里满是急切。
有人刚接过报纸,就迫不及待地展开,手指在 “二十万” 这个数字上反复摩挲,连指缝里的泥土都蹭到了纸面上。
“老天爷!二十万关东军啊!那可是小鬼子最能打的部队!”
胡同口的王大爷捧着报纸,声音都在发颤,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上也没察觉。
旁边的年轻人凑过来,指着报纸上的战机照片:“大爷您看!这是八路军的飞机!您见过这么气派的飞机吗?比小鬼子的飞机好看多了!”
王大爷眯着眼瞅了半天,突然抹了把眼泪:“好!好啊!曾旅长真是咱们的救星!以前小鬼子的飞机天天在头上炸,现在咱们也有这么好的飞机了,以后再也不用怕了!”
这样的场景,此刻正遍布华国的每一个角落 —— 延安的窑洞里,干部们围着报纸讨论得热火朝天,桌上的搪瓷缸里飘着热气;
重庆的街头,学生们举着 “庆祝平安大捷” 的标语游行,口号声震得街边的树叶簌簌作响;
晋察冀的乡村里,老乡们提着鸡蛋和小米,往八路军驻地送,嘴里念叨着 “给曾旅长的队伍补补身子”。
沦陷区的同胞们更是将报纸视若珍宝,有的藏在炕席下,有的缝在棉袄夹层里,夜里就着油灯偷偷看,连孩子都知道 “曾旅长是小鬼子的克星”。
燕京城外的一处据点里,几个皇协军偷偷传阅着报纸,其中一个小声说:“要是咱们也能跟着曾旅长打仗,也不用天天受小鬼子的气了。”
平安大捷的消息,让无数百姓看到了胜利的希望,而曾夏勇的名字,也随着这束光,深深印在了华国百姓的心里。
汾城,第二战区长官部的会议室里,气氛却与外界的热烈截然不同,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阎喜善坐在主位上,手指夹着一张《解放日报》,报纸的边角被他捏得发皱,目光却死死盯着 “385 旅、386 旅协同独立旅作战” 的字句,眉头皱成了疙瘩。
会议室两侧的晋绥军将官们低着头,没人敢说话,只有楚云飞送来的报告摊在桌上,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重锤,砸在他们心上:
“独立旅火炮数量逾千门,含自行榴弹炮、火箭炮等重装备;一个作战团之炮兵,十分钟内可歼灭关东军一个连队;全旅半数炮兵火力覆盖,可全歼关东军一个师团;另,独立旅已组建空降兵部队,配备空降战车……”
“逾千门火炮?” 终于,一名少将忍不住打破沉默,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
“咱们整个第二战区,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重炮!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多装备?”
“还用问吗?” 另一名中将叹了口气,眼神复杂
“除了曾夏勇,谁还有这本事?八路的385 旅、386 旅以前是什么样,咱们都清楚,也就是打打游击战,现在能跟独立旅一起全歼日军师团,肯定是曾夏勇给他们换了装备,还教了战术。”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了窃窃私语 —— 有的将官羡慕,觉得要是晋绥军也能有这样的装备,就不用再看日军的脸色;
有的则担忧,觉得八路军的实力太强,以后怕是会影响晋绥军在山西的地位。
阎喜善听着众人的议论,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心里却在盘算着另一件事 —— 楚云飞。
自从楚云飞跟着独立旅打完平安战役,送来的报告里全是对独立旅的称赞,字里行间都透着亲近。
刚才还有下面的人汇报说,楚云飞的 358 团里,有战士偷偷学着独立旅的样子训练,连口号都改成了 “向独立旅学习”。
“楚云飞……” 阎喜善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眼神沉了下来,“跟独立旅走得太近了,得提防着点。”
他清了清嗓子,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都别议论了。” 阎喜善把报纸扔在桌上,
“八路军打得好,是好事,能替咱们挡住小鬼子。但咱们晋绥军,也不能落后,都回去好好整训部队,把装备擦亮,别让人家看了笑话。”
话虽这么说,可谁都听出了话里的戒备 —— 阎喜善嘴上说着 “好事”,心里却早已把独立旅当成了潜在的 “对手”。
将官们纷纷应和着起身,心里却各有盘算,走出会议室时,还在小声议论着独立旅的装备,眼神里满是复杂。
同一时间,重庆国府军事委员会的会议室里,气氛同样紧张。
将盖石坐在主位上,面前的红木桌案上摊着《新华日报》和一堆情报简报,他的手指在 “二十万” 这个数字上反复划过,脸色阴沉得吓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