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十五天的换装训练已近尾声。
清晨,太原、大同、长治三地的训练场上,雾气还未散尽,一场特殊的 “大考” 就已拉开帷幕 —— 曾夏勇、林锐、周卫国分别在三地坐镇,为参训的兄弟部队设置随机无预案的战场情况,检验他们半个月来的训练成果与随机应变能力。
太原训练场上,晋冀鲁豫 1 纵、2 纵的战士们已整装待发。
曾夏勇站在指挥部的高台上,手里拿着对讲机,目光紧盯着训练场中央的电子沙盘 —— 沙盘上标注着模拟的 “日军据点”“公路”“山地”,还有代表双方部队的红蓝棋子。
“1 纵注意,现在设定战场情况:你部奉命进攻日军某据点,在推进至据点东侧三公里处时,遭遇日军一个中队的伏击,同时发现据点内有日军装甲车辆增援迹象,立即制定应对方案!” 曾夏勇对着对讲机,语气严肃地发出指令。
对讲机那头,1 纵司令员王司令的声音迅速传来:“收到!我部立即调整部署 —— 命令 1旅1 营正面牵制日军伏击部队,1旅2 营从侧翼迂回,打掉日军的火力点;同时呼叫旅属炮兵营,对据点内的装甲车辆进行火力覆盖,防止其增援!”
不到三分钟,训练场上就传来了动静 ——1 营的战士们迅速展开战斗队形,依托路边的土坡,对着 “日军伏击点” 发起佯攻,枪声此起彼伏;
2 营的战士则扛着火箭筒,快速穿过旁边的树林,朝着 “日军火力点” 的方向隐蔽前进;
远处的炮兵阵地也开始调整炮口,瞄准 “日军据点”,随时准备开火。
指挥部内,彭老总、左副参谋长、刘司令员、邓政委正通过实时传输的画面,观摩着 1 纵的应对。
看到 1 纵的部署有条不紊,彭老总忍不住点头:“不错!反应很快,部署也合理 —— 正面牵制、侧翼迂回,还不忘呼叫炮兵支援,这半个月的训练没白练!”
左副参谋长指着屏幕上的炮兵阵地,补充道:“你看他们的炮兵,从接到指令到调整好炮位,只用了两分钟,比以前快了至少三倍!要是在以前,等炮兵准备好,日军的增援早就到了。”
刘司令员也笑着说道:“这就是合成部队的优势 —— 各兵种协同顺畅,不用层层请示,指挥员一句话,就能调动步兵、炮兵、装甲兵,应对战场突发情况的能力大大提升!”
就在这时,1 纵的对讲机里又传来新的情况:“司令员,2 营在迂回途中,发现日军设置的雷区,无法快速通过,请求支援!”
王司令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下令:“命令工兵连迅速前往雷区,清除地雷;同时让 2 营暂缓推进,等待工兵支援,避免无谓牺牲!”
很快,工兵连的战士们推着扫雷车,赶到了 “雷区” 现场。
他们熟练地操作着扫雷设备,不到十分钟,就清理出一条安全通道。
2 营的战士们趁机快速通过,成功打掉了 “日军火力点”,为 1 营的正面进攻扫清了障碍。
曾夏勇看着这一幕,对着对讲机说道:“1 纵应对得当,继续推进!”
与此同时,大同的训练场上,林锐也在给晋察冀的部队设置 “难题”。
“聂司令员,现在设定情况:你部某合成营在执行敌后侦察任务时,遭遇日军侦察机侦察,同时接到上级指令,需在两小时内赶到指定地点,支援友军作战,立即制定规避与机动方案!” 林锐对着聂司令员身边的参谋,传达完指令,目光就投向了训练场。
聂司令员站在一旁,没有插话,而是看着晋察冀 3 纵的其中的一个合成营如何应对。
很快,合成营的指挥员就做出了反应:“命令各连立即隐蔽 —— 步兵连进入路边的树林,装甲车辆伪装成民用车辆,停在公路旁的废弃村落;同时关闭所有通讯设备,防止被日军侦察机发现;待侦察机离开后,立即启动车辆,沿小路快速机动,确保按时抵达支援地点!”
训练场上,战士们迅速行动起来 —— 步兵连的战士们抱着枪,快速冲进树林,隐蔽在树丛中,连头都不敢露;
装甲兵们则用树枝、茅草,快速给装甲车做伪装,不一会儿,原本显眼的装甲车就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通讯兵也熟练地关掉了对讲机,整个训练场瞬间安静下来,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几分钟后,模拟的 “日军侦察机”(一架无人机)从训练场上空飞过,盘旋了一圈,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随后便 “返航” 了。
侦察机刚离开,合成营的战士们就立刻行动起来 —— 装甲车辆去掉伪装,快速启动;
步兵连的战士们也从树林里冲出来,跳上装甲车,沿着小路快速前进,朝着 “支援地点” 赶去。
大同的指挥部内,聂司令员看着实时画面,脸上满是欣慰:“林锐同志,你们教得好,咱们的战士学得也好!以前遇到日军侦察机,要么只能躲着不敢动,要么就只能硬着头皮前进,很容易暴露目标。现在不仅会隐蔽、会伪装,还能在侦察机离开后快速机动,应对得越来越专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