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立刻凑过来,眼睛瞪得圆圆的:“紫藤种子!我知道怎么种!我爷爷说,冬天种种子要先‘催芽’,用温水泡一泡,再埋在湿沙子里,等春天一到就能发芽了!”他从书包里掏出个小本子,飞快地记下“紫藤种子催芽步骤”,还画了个发芽的小苗示意图。
这时,陈野推门进来,肩上还扛着相机,脸上带着点兴奋:“我刚在老花坛拍照片,看见王主任在给藤蔓架检查防寒布,还说我们缠的草绳很结实,比去年的社团做得还好!”他看到沈念,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您就是沈念学姐吧?李老师说您今天来,我刚拍了藤蔓架的照片,您看看。”
他把相机递给沈念,照片里的藤蔓架裹着厚厚的草绳,外面盖着层透明的防寒布,顶部留着三角形的通风口,阳光照在上面,像给藤蔓架盖了层闪闪发光的被子。沈念翻看着照片,嘴角一直带着笑:“和我们当年做的不一样,你们更用心了,阿栀要是看到,肯定会很高兴。”
“对了沈学姐,我们正在做‘藤蔓四季标本册’,已经收集了春天的嫩芽、夏天的绿叶、秋天的黄叶,就差冬天的了。”林溪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崭新的硬壳笔记本,封面用干藤叶拼了个“藤”字,“您带来的这些二十年前的藤叶标本,能不能也夹在里面?让标本册也有‘时光的味道’。”
沈念笑着点头:“当然可以,这些标本本来就是属于藤蔓社的。”她和林溪一起,把二十年前的藤叶标本小心翼翼地夹进标本册里,每夹一片,就给大家讲一段当年的故事:“这片是1998年10月12日摘的,那天我们社团第一次去老花坛清理藤蔓架,阿栀不小心被藤刺扎了手,却还笑着说‘藤叶真结实’;这片是11月5日摘的,那天刚下了场小雨,藤叶上挂着水珠,我们用它做了片叶脉书签,送给了李老师……”
顾盼端来刚热好的藤叶米糕,沈念拿起一块咬了一口,眼睛微微睁大:“这个味道,和当年阿栀做的‘藤叶饼’很像,就是少了点蜂蜜的甜味。”她从包里拿出一小罐蜂蜜,“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野生蜂蜜,当年阿栀做饼的时候,总喜欢加一勺这个。”
顾盼立刻接过蜂蜜,往剩下的米糕上淋了点:“那我们再试试,看看是不是当年的味道。”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加了野生蜂蜜的藤叶米糕,清甜的米香混着藤叶的涩味,还有蜂蜜的甜,像把二十年前的秋天和现在的冬天揉在了一起。
下午的时候,社团的其他社员也来了,沈念给大家讲了很多二十年前藤蔓社的故事:那时候的藤蔓架比现在小,是社员们一起用竹竿搭的;那时候没有防寒布,冬天只能用稻草把藤蔓盖起来;那时候的社团活动很简单,就是一起清理藤蔓、做标本、在藤蔓架下聊天,但大家都很开心。
“当年我们也有个‘藤蔓观察角’,就在活动室的窗台上,用几个旧罐头瓶泡着藤芽,每天放学都去看看长没长。”沈念指着现在的“藤蔓生长观察角”,里面摆着小宇的玻璃罐、陈野的照片,还有刚放进去的紫藤种子,“比我们当年的好多了,你们真厉害。”
小宇拉着沈念的手,跑到社团的“愿望墙”前,墙上贴满了大家写的愿望卡片,还有几张画着藤蔓的漫画。“沈学姐,您也写个愿望吧,贴在这上面,明年春天藤花开的时候,我们一起看看愿望有没有实现。”他递过一支紫色的马克笔和一张画着藤叶的卡片。
沈念接过笔,想了想,在卡片上写道:“希望紫藤种子发芽,希望‘藤花宴’顺利举办,希望星野高中的藤蔓,永远都在生长。”她把卡片贴在愿望墙的最上面,旁边是安诺写的“希望和大家一起守护藤蔓”,下面是小宇写的“希望紫藤开花像葡萄串”。
夕阳西下的时候,沈念要走了,她把那本1998年的社团笔记本留给了藤蔓社,还在扉页上写了句话:“藤蔓会记住每一段时光,就像我们会记住每一个约定。”大家送她到学校门口,沈念回头望了眼老花坛的方向,笑着说:“明年春天,藤花开的时候,我再来。”
回到活动室,大家围坐在“藤蔓生长观察角”旁,小宇小心翼翼地把紫藤种子泡在温水里,嘴里念叨着:“一定要发芽啊,明年春天就能和藤蔓架一起开花了。”陈野则在相机里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紫藤生长记录”,打算从今天开始,每天拍一张种子的照片。
林溪翻开那本“藤蔓四季标本册”,在新夹进去的二十年前的藤叶标本旁,写下了今天的日期和“沈念学姐来访,约定明年藤花宴”。安诺看着标本册里新旧交叠的藤叶,忽然觉得,这些藤叶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时光胶囊,装着不同年代的故事,装着不同人的约定,而老花坛的藤蔓架,就是这些故事和约定的见证者,它会在冬天里悄悄积蓄力量,等春天一到,就绽放出满架的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