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拿着扫帚和抹布走进来,开始打扫地上的灰尘:“你爷爷以前每天都要进来看看,就算不干活,也要把工具擦一遍,把木板摆整齐。有一次我跟他说‘工具放在这里又不会跑,不用天天擦’,他却说‘这些工具都是我的老伙计,跟了我一辈子,得好好待它们’。”
安诺蹲下来,翻看工具架下面的木板。其中一块木板上画着一个简单的草图,是一张小木床的样子,上面写着“诺诺的小床,长120,宽60”,旁边还有几个修改的痕迹,应该是爷爷在设计时反复调整的。她心里一动,想起自己小时候睡的那张小木床,就是爷爷做的,床栏上刻着小小的梅花,和她棉拖上的梅花一样,针脚虽然不完美,却很用心。
“奶奶,你看这个,是爷爷画的小木床草图吧?”安诺拿起木板,递给奶奶看。
奶奶接过木板,眼睛里泛起了温柔的光:“是啊,这是你上小学的时候,他想给你做一张新床,说你以前的小床太小了,睡不下了。他画了好几天草图,改了又改,说要做得结实又好看,还要有护栏,怕你晚上睡觉滚下来。后来因为要帮邻居家做衣柜,耽误了,这张床就没做成,他还遗憾了好几天,说‘等忙完了,一定给诺诺做张最好的小床’。”
安诺抚摸着木板上的草图,线条虽然简单,却能看出爷爷的认真。她想起自己上小学时,确实跟爷爷说过想要一张新床,没想到爷爷一直记在心里,还画了草图,准备给她做。原来,爷爷的爱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藏在这些未完成的草图里,藏在这些反复修改的尺寸里,藏在每一个他为她着想的细节里。
江树走到工具架的另一边,发现了一个旧木箱:“安诺,你看这个箱子,里面好像有东西。”
安诺和奶奶走过去,江树打开木箱,里面装着一些旧的木工图纸和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图纸大多是爷爷做过的家具的设计图,有衣柜、桌子、椅子,还有一些小玩具,比如小木马、小汽车,每张图纸下面都写着制作日期和使用者的名字,有的是“给邻居张婶做的衣柜,1985年3月”,有的是“给诺诺做的小木马,1998年10月”。
那本笔记本是牛皮纸封面的,比木工笔记更厚,上面写着“木工心得”四个字,是爷爷的字迹。安诺翻开笔记本,里面记录的不是木工技巧,而是爷爷每次做木工时的心情和故事:“今天给张婶做衣柜,她丈夫去世得早,一个人带着孩子不容易,我给她多做了两个抽屉,放孩子的衣服。”“今天给诺诺做小木马,马耳朵磨了三遍,终于不扎手了,诺诺看到肯定会喜欢。”“今天帮村里修戏台,大家都来帮忙,虽然累,但是很开心,戏台修好了,村里就能唱戏了,孩子们又能热闹了。”
每一页都写得很简单,却充满了温暖。安诺想起刘爷爷说的,爷爷帮他给儿子买药;想起王爷爷说的,爷爷帮他修书台;想起奶奶说的,爷爷帮邻居做家具。原来,爷爷的一辈子,都在默默地帮助别人,用他的手艺,用他的善良,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你爷爷啊,就是太老实了,别人找他帮忙,他从来不会拒绝。”奶奶坐在木板上,看着笔记本,慢慢说,“有一次冬天,村里的李大爷家的牛棚塌了,他冒着大雪去帮忙修,手冻得通红,回来发了高烧,却还笑着说‘牛棚修好了,李大爷的牛不会冻着了’。我当时很生气,骂他不爱惜自己,他却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江树拿起一张戏台的设计图,仔细看着:“爷爷真厉害,还会修戏台!我们学校的戏台去年坏了,找了好几个木工都修不好,最后还是请了外面的师傅来修的。”
“你爷爷修戏台可有经验了,他年轻时跟着村里的老木匠学过,知道戏台的结构,怎么修才结实,怎么修声音传得远。”奶奶说,“以前村里每年过年都要唱戏,戏台都是你爷爷负责维护,他每次都提前半个月就去检查,把松动的木板钉好,把破损的栏杆修好,确保大家看戏时安全。”
安诺翻到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上面画着一张戏台的草图,旁边写着:“等诺诺长大了,带她来看戏,给她讲戏里的故事。”她的眼睛湿润了,爷爷一直都想带她去看村里的戏,可是后来村里的戏台因为没人维护,渐渐荒废了,她也一直没机会去看。现在想想,要是爷爷还在,肯定会重新修好戏台,带她去看戏,给她讲戏里的英雄和美人,讲戏里的悲欢离合。
“奶奶,我们以后能不能把村里的戏台修好?”安诺抬头看着奶奶,眼里带着期待,“我想完成爷爷的心愿,让村里的人再能看到戏,让孩子们也能像爷爷小时候一样,在戏台下热闹。”
奶奶愣了一下,然后笑了,眼里泛着光:“好啊!要是能修好戏台,你爷爷肯定会很高兴的。不过修戏台可不是小事,得找村里的人商量商量,看看大家愿不愿意一起出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