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发光?”林清赶紧拿出笔记本记录,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写着,“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发光了?”
安诺突然想起口袋里的碎片,赶紧拿出来——两块碎片正放在小盒子里,靠近玻璃罩的方向,岩石发光的同时,碎片也在微微发亮,像是在呼应。她赶紧把盒子拿远,岩石的微光立刻暗了下去,碎片也恢复了正常。
“是碎片!”江树小声对王老师说,“只有碎片靠近岩石时,岩石才会发光。”
王老师的眼神变了变,赶紧让鲁小山把周围的同学散开:“大家别围着了,这是岩石里的金属成分在灯光下的正常反应,没什么特别的。”他说着,把玻璃罩盖好,又把078号标本盒搬到展台后面,避开众人的视线。
等周围的人都走了,王老师才压低声音:“这不是正常反应,当年陈谨言和李明远的报告里,就写过这岩石‘遇特定金属会发光’,你们手里的碎片,就是报告里提到的‘特定金属’?”
安诺点头,把两块碎片递给王老师:“这是从西坡洼地捡的,还有块琉璃碎片,材质和这个一样。”
王老师接过碎片,放在岩石旁边——果然,岩石又开始发光,银蓝色的微光透过玻璃罩,在展台上投下小小的光斑。他叹了口气:“当年陈谨言说,这金属和岩石来自同一个地方,就在星野附近,可他找了很多年,都没找到源头。后来他去查墨海,说不定也是为了找这个源头。”
陈砚的嘴唇动了动:“那李明远呢?他会不会知道源头在哪里?”
王老师摇了摇头:“不知道,他转学后就没了消息,陈谨言后来也没找到他。不过……”他顿了顿,“学校的旧图书馆里,还藏着1998届地质社的档案,说不定里面有李明远的线索,还有那份丢失的报告。”
“旧图书馆?”林清的眼睛亮了起来,“就是那个常年锁着的北楼图书馆?我听说里面都是几十年前的旧书,从来没人去。”
王老师点头:“那里面有个专门的档案柜,放着历届社团的资料。我有钥匙,今天科技节结束后,咱们可以去看看,说不定能找到有用的东西。”
陈砚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点笑容,她攥着爷爷的徽章,心里满是期待——或许,她很快就能知道爷爷当年的秘密,知道他为什么要找墨海,为什么要研究这些奇怪的岩石和碎片。
科技节很快就开始了,来参观的人很多,他们班的展台前围了不少人,大多是来看那个会发光的旧标本的,鲁小山站在展台前,绘声绘色地讲着“1998届地质社的传奇故事”,把自己编的情节说得像真的一样,惹得众人哈哈大笑。林清在旁边无奈地纠正他的错误,安诺和江树则在展台后面,小心地看管着碎片和徽章,偶尔回答几个同学的问题。
陈砚站在展台角落,看着玻璃罩里的岩石,心里想着爷爷当年的样子——他和李明远一起在西坡发现岩石,一起写报告,一起为地质社努力,那些她不知道的岁月,此刻在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她想起爷爷的手记里写的“墨海的海水是黑色的”,想起王老师说的“金属源头”,心里突然有了个猜测:爷爷去查墨海,会不会是因为墨海的海水里,也有这种特殊的金属?
下午的时候,科技节评选结果出来了,他们班的展品获得了“最佳创意奖”,鲁小山兴奋地跳了起来,抱着奖杯到处炫耀,林清则在一旁认真地记录着获奖感言,王老师站在旁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等所有人都离开体育馆,天色已经有点暗了。王老师拿着钥匙,带着他们往北楼旧图书馆走去。旧图书馆的门是木制的,上面刻着“星野高中图书馆·1990”,门把手上锈迹斑斑,推开时发出“吱呀”的声响,灰尘从门缝里飘出来,呛得鲁小山直咳嗽。
图书馆里很暗,只有几扇小窗透进点微光,书架上摆满了旧书,书脊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地上积着厚厚的灰尘,显然很久没人来过了。王老师打开手电筒,光束扫过书架,最后停在角落里的一个铁皮档案柜上——柜子上贴着张纸条,写着“社团档案·1990-2000”。
“就是这个。”王老师用钥匙打开档案柜,里面整齐地放着一排排档案盒,每个盒子上都贴着标签。他很快找到了“1998届地质社”的盒子,盒子是蓝色的,上面有个小小的符号——和徽章、碎片上的符号一模一样。
安诺赶紧接过盒子,打开——里面放着一叠泛黄的纸张,有地质社的活动记录、社员名单,还有几份残缺的报告。陈砚首先拿起社员名单,上面写着“社长:陈谨言”“副社长:李明远”“社员:张婷、刘伟”,还有几个人的名字被划掉了,不知道为什么。
江树拿起一份报告,标题是“星野西坡岩石金属成分分析报告(部分)”,报告的作者是陈谨言和李明远,里面提到“岩石中含有未知金属,暂命名为‘星银’,遇特定条件会发光,推测其源头位于星野地下,与墨海存在关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