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来自临海省委的任命通知:经华夏中央批准,苏建民同志任临海省委委员、常委。经省委研究决定,
苏建民同志任临海省委政法委员会书记。紧接着,省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公告:临海省第X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X次会议通过,
决定任命:苏建民为临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这两则重量级的人事任命,正式宣告苏建民跻身省委常委班子,
成为副省级领导干部,并依照惯例,由常委副省长兼任省委政法委书记,分管全省政法工作。这一变动在省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被视为对临海省政法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公安部也发布了人事任免消息:
免去方家正同志的临海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党委委员职务,另有任用。后续消息证实,方家正调任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
晋升正厅级。省级层面调整后,德市层面也随之变动。经临海省委组织部研究同意,并报请临海省公安厅党委批准。
甘长保同志任临海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免去其德市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职务。
经德市市委研究决定,并报请临海省公安厅党委批准。齐亮同志任德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督察长。
齐亮原任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此次属于提拔重用。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如同多米诺骨牌,牵一发而动全身。
苏建民的成功上位,自然也带动了他这一系人马的调整。方家正进入公安部重要局任一把手,甘长保晋升省厅副厅长,都是水到渠成。
而空出的德市公安局长位置,则由省厅下派的刑侦专家齐亮接任,也体现了上级对德市公安工作,特别是刑侦工作的重视。
这些消息通过文件、通知和内部通讯传达到各级公安机关时,自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讨论。
人们都在揣摩着这些变动背后的深意,以及对自己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晚上,在定城分局那间略显清冷的副局长宿舍里,
李南并没有过多关注这些与自己暂时还有些距离的人事波澜。他正坐在书桌前,台灯洒下温暖的光晕,
面前摊开着几份从分局政工室调阅来的、关于秦伟民的个人档案复印件和相关考核材料。他看得非常仔细,
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眉头微蹙。档案显示:秦伟民,男,汉族,1965年8月生,德市本地人,大专学历,
1983年11月参加工作。1983.11 - 1994.06:德市电厂公安处,干警、科员。1994.06 - 1994.12:
根据国家关于企业公安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德市电厂公安处撤销,整体编制划转至德市公安局。
秦伟民同志随编制转入德市公安局,定为科员。1994.12 - 1996.08:德市公安局定城分局新华路派出所,民警。
1996.08 - 1997.11:德市公安局定城分局新华路派出所,副所长。1997.11 - 1998.12:德市公安局定城分局站前路派出所,政治教导员。
1998.12 - 至今:德市公安局定城分局九孔桥派出所,所长(副科级)。李南的目光在这份看似“正常”的履历上反复扫过。
1983年参加工作,时年18岁,学历大专,起点是电厂公安处。这符合当时很多职工子弟的就业路径,
资料显示秦伟民的母亲就是电厂职工。关键转折点在1994年,企业公安转制,他顺利进入市公安局,这本身没问题。
但问题在于之后的晋升速度。从1994年12月成为普通民警,到1998年12月担任所长,短短四年时间,
他完成了从普通民警到副所长,再到教导员,最后到副科级所长的“三级跳”。这种晋升速度,
在论资排辈现象曾经相当严重的公安系统内部,是极为罕见的。李南翻看了一下同期其他干部的档案,
很多能力不俗、立功受奖的民警,在副所长、教导员的位置上干个五六年甚至更久都无法提拔的大有人在。
而翻看秦伟民这期间的考核评语,大多是“工作认真”、“表现良好”、“团结同志”等套话,没有任何突出的立功受奖记录,
也没有参加过什么重要的专项斗争或表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那么,他是凭什么实现这种快速晋升的?
李南的指尖在“秦伟民”和“秦浩”这两个名字之间点了点。
喜欢致命清算:从派出所民警开始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致命清算:从派出所民警开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