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同掌心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
何家丽在医院的声望与日俱增,找她主刀的患者络绎不绝。
1985 年8月,那位 “两弹一星” 元勋因直肠癌住进了他们医院,何家丽与另一位专家共同为其实施手术,手术十分成功。
术后,她主动承担起这位核物理学家的康复和调理工作。
想到对方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她心里无比佩服,就是做再多她也心甘情愿。
院方深知她深得方医生真传,不仅全力支持她的决定,还特意减少了她的手术安排。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邓老恢复状况良好,病情再未复发,院长为此专门对她进行了嘉奖。
这样的国之栋梁,若是有所闪失,确实是国家难以估量的损失。
...
转眼间,沈星瑶小朋友也到了上小学的年纪。
沈砚和何家丽没有生二胎的打算,他们俩实在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虽然儿子从来不说,但是每次他俩回家,孩子有多高兴,两人怎么可能看不见,心里是无比愧疚的。
何家丽也凭借这几年来在医学报刊上获得的奖励,在后海买了一套三进四合院,
又将何文氏和文小姨接到首都养老。
一开始两个老人根本不同意,怕给大孙女添麻烦,
何家丽对何文氏说:阿奶,你和姨奶奶年纪大了,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在孙女身边也能有个照应,我这边房子空着也没人看,您来了还能帮我看看房子。再说了,我是您从小带到大的,给您养老是应该的,这边条件好,您和姨奶奶也能多看看咱们首都。”
无论如何,最终两人还是被何家丽从老家接了过来。
何常胜一开始也不愿意,他这个儿子还在呢!老娘的养老合该是他这个儿子的事,这不是打他的脸吗?
可是大女儿说的也没错,首都医疗条件比淮南好多了,老人年纪大了,身体难免有病痛的时候,在大女儿身边他也放心,最后也只能无奈答应了。
对此沈砚倒是十分支持,他很喜欢何文氏这个奶奶,每次过去都要给他做各种好吃的,对于从小没见过奶奶的他来说,这就是他心目中奶奶的样子。
而且这边四合院足够大,两位老人还能相互作伴,媳妇儿也不会总提着心,附近的邻居还算好相处,两位老人很快就适应了。
何家丽经常带着孩子一起回去看两个老太太,给她们调理身体,渐渐的,两个老太太看着气色也越来越好了。
...
声名远扬带来的是超负荷的工作,找何家丽做手术的患者挤满日程,还有专程找她调理身体的,不过大部分都被她拒绝了。
她师傅方济安虽然退休了,但是调理身体可是非常厉害的,开玩笑,她现在都快要997了,何家丽实在是有些吃不消。哪能给自己再增加工作,牛马也不能这么用啊!
她直言再这样下去,她就要先倒下了,院长也没有办法,只能由着她调整工作节奏。
如剧中一样,何家艺高中毕业后并没能考上大学,被何常胜安排进面粉厂工作。
这份工作又苦又累,她满心抵触,常常幻想首都的繁华:长安街的红墙、王府井的霓虹,在她的想象中,那里的生活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时髦又精彩。
可何常胜夫妻俩坚决不同意她去首都,
饭桌上,何常胜把筷子重重一放:“现在知青都往城里涌,能捧上铁饭碗就烧高香了,你还挑三拣四?你看多少待业青年,再看看你,为什么这么不知足?”
刘美心也在旁念叨:“别净做些不切实际的梦!” 这话让何家艺心里直冒火,筷子戳着碗里的米饭,只能把委屈往心里咽。
自从夫妻俩去过一趟首都,何家艺的心就野了。
想起大姐住在军院大院的楼房,再瞅瞅自己灰扑扑的工作服,她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嫁个条件好的,离开这破厂子!
随着年纪增长,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她挑挑拣拣,不是嫌这个丑,就是嫌那个条件差,最后差点就被外表光鲜的人给骗了,对方见她长得漂亮,甚至想对她动手动脚。
幸好欧阳宝及时出现,将她救了出来。
一来二去,两人竟产生了感情。
何家艺不顾父母反对,直接住进了欧阳宝家里,最后何常胜夫妻俩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接到电话时何家丽也很无语,这还真是拆不散的命定姻缘。
电话那头,刘美心不停抱怨着老三的任性。
何家丽揉了揉眉心,她太了解何家艺了,这个妹妹性格要强又记仇,如果自己在她的终身大事上没有表示,以后难免会落下埋怨。
保不准以后会说:“当年我结婚,大姐什么也没给......”这样的事情何家艺肯定会记她一辈子,属实没有必要。
这念头让她想起某个世界的同事,那位同事的婆婆在她月子里煮了顿冻鸡,好家伙!这事儿愣是被她念叨了好多年,逢人就讲 “我婆婆坐月子就给我吃冻鸡”.....比电视剧重播频率还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