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撤退的第三天,襄阳城的空气中仍弥漫着硝烟味。我站在南城门楼上,看着城下丐帮弟子与朝廷士兵一同清理战场,断箭、碎石和烧焦的攻城云梯散落满地,几只乌鸦落在残破的城墙角上,发出沙哑的叫声,让这战后的场景更添几分萧瑟。
“林长老,这是刚统计出来的伤亡数字。”情报堂的弟子陈默捧着一卷竹简快步走来,他脸上沾着灰尘,眼底布满红血丝,显然这几天没少熬夜。我接过竹简,指尖划过那些用墨笔记录的名字,心里一阵沉重——丐帮弟子战死八十七人,受伤两百余人,朝廷守军的伤亡更是我们的三倍。这还只是蒙古小股部队的试探性进攻,若真等到他们的主力大军压境,后果不堪设想。
“蒙古军的尸体处理得怎么样了?”我问道。眼下天气渐暖,若不及时处理尸体,很容易引发瘟疫,这对本就兵力紧张的襄阳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已经按照您的吩咐,集中焚烧后深埋了,城内外的水源也派专人看守,防止有人投毒。”陈默答道,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我们在清理蒙古军营时,发现了几门被遗弃的回回炮,虽然有些损坏,但大体结构还在,赵老栓舵主让我问问您,要不要拆开研究一下?”
我眼睛一亮,回回炮可是蒙古军的利器,之前在樊城之战中,这东西给朝廷守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若是能摸清它的构造,说不定能找到克制之法,甚至改良出更厉害的攻城武器。“走,带我去看看。”
跟着陈默来到城外的空地上,几门庞大的回回炮静静立在那里。这玩意儿通体由实木打造,炮身前端是一个巨大的投石兜,后端连接着沉重的配重块,单看尺寸就透着一股威慑力。赵老栓正蹲在一旁,用手敲打着炮身,眉头紧锁。
“林长老来了?你快瞅瞅,这鬼东西到底是怎么运作的。”看到我,赵老栓立刻站起身,黝黑的脸上满是疑惑,“我问过几个被俘的蒙古兵,他们只说这玩意儿能把百斤重的石头扔到城头,可具体怎么弄,他们要么不说,要么就是根本不知道。”
我绕着回回炮走了一圈,伸手摸了摸投石兜的绳索,又查看了配重块的结构。这东西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配重块的重力拉动炮杆,将投石兜里的石块抛射出去。但难就难在如何精准控制射程和角度,还有那巨大的配重块,需要十几个人才能抬起来,装填速度肯定慢得惊人。
“这回回炮虽然威力大,但缺点也很明显。”我指着炮身对赵老栓和陈默说道,“第一,装填速度慢,每次发射后都要重新调整配重块,至少需要半柱香的时间;第二,射程有限,根据石块的重量,最大射程估计也就两百步左右;第三,精准度差,全靠操作人员的经验判断角度,很容易打偏。”
赵老栓听得连连点头:“这么说,我们只要在蒙古军回回炮的射程外设置防线,就能避开这东西的攻击?”
“没那么简单。”我摇了摇头,“蒙古人肯定会改进这玩意儿,说不定下次来,他们的回回炮射程会更远,装填速度也会更快。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仅是找到克制之法,还要想办法加固城墙,就算回回炮真的打到城头,也不能让城墙轻易倒塌。”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一名朝廷的斥候骑着快马飞奔而来,到了城门口翻身下马,神色慌张地朝着我们跑来。“林长老、赵舵主,不好了!蒙古军又回来了,这次带了足足二十门回回炮,正向襄阳城赶来,估计明天一早就能抵达城下!”
我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蒙古军来得这么快,而且还带了这么多回回炮。看来他们是铁了心要拿下襄阳城,这次恐怕不再是试探性进攻了。
“通知下去,让所有丐帮弟子立刻集合,朝廷那边也派人去通报一声,让他们做好战斗准备。”我当机立断,对着陈默吩咐道,“另外,把城内的铁匠和木匠都召集起来,我们要连夜加固城墙。”
陈默应声而去,赵老栓看着我,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林长老,二十门回回炮可不是闹着玩的,咱们这襄阳城的城墙虽然坚固,但也经不住这么轰啊。”
“放心,我有办法。”我拍了拍赵老栓的肩膀,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现代的防御工事知识虽然不能完全照搬到南宋,但一些基本的原理还是通用的。比如在城墙外侧修建马面,增加防御面积;在城墙根部挖掘壕沟,减缓蒙古军的进攻速度;还有用沙袋和木材加固城墙薄弱处,增强抗打击能力。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襄阳城彻底沸腾起来。丐帮弟子们扛着沙袋、木材穿梭在城墙上,朝廷的士兵则在城外挖掘壕沟,铁匠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木匠们忙着制作防御用的拒马和栅栏。我穿梭在各个施工现场,一会儿指导弟子们如何堆砌沙袋才能最大限度地抵御冲击,一会儿又给铁匠们讲解如何改良箭头,增加穿透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