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警第一支队的训练场上,正午的阳光毒辣得能炙烤出人影,地面被晒得发烫,连空气都带着灼热的触感,吸一口都觉得喉咙发紧。刚结束一场高强度反劫持演练,39岁的江逸晨和48岁的周航摘下单警头盔,额前的汗水顺着下颌线成串滴落,砸在滚烫的水泥地上,瞬间蒸发成一缕白烟,留下转瞬即逝的湿痕。两人靠在训练器械旁,厚重的战术背心还没来得及脱下,后背的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印出深浅不一的盐渍痕迹,紧贴着脊背,带来黏腻的不适感。江逸晨是江家二儿子,周航则是他的三妹夫——江家三女儿江念熙的丈夫,两人不仅是血脉相连的至亲,更是并肩作战多年、能托付后背的战友,默契早已融入骨髓,一个眼神便能读懂彼此的心思。
“刚才跟家属院打了电话,暖暖说幼儿园下周末要开亲子运动会,非缠着让我去当裁判,还说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陪,就她没有。”江逸晨拧开水壶,猛灌了几口凉白开,喉结滚动间,语气里满是难以掩饰的亏欠与无奈,“可队里通知下周要去跨区执行拉动任务,根本抽不开身。爸妈带着四个孩子在家属院,虽说离得近,但我这当爹的,一年到头也陪不了暖暖和景郉几次,连景郉两年前第一次喊‘爸爸’,我都是在电话里听苏晓说的,连抱抱他的机会都没有。”他口中的爸妈,是76岁的江哲和73岁的林晚星,73岁的林晚星是退休的初中语文老师,执教四十余年,桃李满天下,教学经验丰富,说话做事都带着几分书卷气;76岁的江哲则是早年创办过教育机构的资深教育人,眼光独到,深耕教育领域大半辈子,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老两口本该安享晚年,却因为江逸晨和苏晓、江念熙和周航工作忙碌,苏晓的父母远在老家身体不便,周航的父母定居广州不愿奔波,便主动承担起帮衬带娃的责任,特意从龙华赶来部队家属院随军。四个孙辈——8岁的江暖暖、3岁3个月的江景郉、8岁半的周庭萧、3岁的周清禾,几乎都是他们一手带大,吃喝拉撒、启蒙教育,全靠老两口操劳。江逸晨顿了顿,抬头看向龙华的方向,眼神里满是怅然与期盼,“大姐和姐夫也不容易,启星学校的事本来就忙得脚不沾地,还总惦记着爸妈和孩子们,每隔几周就从龙华开车跑过来探望,来回两百多公里,光路上就要耗两个多小时,油钱路费不说,人也折腾得够呛。”
江逸晨说的大姐,是45岁的江念初,江家大女儿,如今是龙华启星学校的核心创始人之一。她性格坚韧,怀揣着“无差别教育”的理想,倾注多年心血创办了这所特色学校,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倡导平等包容,口碑在龙华乃至深圳都小有名气;大姐夫陈屿,48岁,比江念初大三岁,是位颇有才华的建筑设计师,启星学校里备受孩子们喜爱的“彩虹教室”和践行平等理念的“无差别空间”,都出自他的巧思设计,每一处细节都融入了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夫妻俩育有三个孩子:大儿子陈志鹏今年19岁,刚参加完高考,正在家焦急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每天抱着手机刷新官网,生怕错过消息;小双胞胎女儿陈语安和陈语宁今年13岁,刚小学毕业,即将踏入初中校园,对青春期的新生活充满憧憬,姐妹俩总缠着江念初问启星学校的初中部好不好。
周航坐在一旁的石凳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屏幕,上面是一张全家福,他和妻子江念熙并肩站着,身边围着76岁的岳父江哲、73岁的岳母林晚星,还有他们8岁半的大儿子周庭萧和3岁的小女儿周清禾。照片里,两位老人鬓角的白发又添了几分,笑容里却藏着掩不住的牵挂与疲惫。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本地人,周航自小在岭南的烟火气里长大,早茶的香气、老巷的吆喝声、珠江边的晚风,都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可成家后跟着部队辗转各地,不仅没能让父母前来随军,连自己回广州探望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每次回去也只能匆匆停留一两天。“你还有爸妈在身边搭把手,能帮着照看孩子,我爸妈一直在广州老家独居,年纪也大了,身体不算太好,想见一面都难。”他的声音低沉了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涩与愧疚,“上次我妈突发急性肠胃炎,疼得站不起来,还是邻居发现后帮忙送的医院,等我连夜赶回去的时候,她都已经出院回家休养了,连瓶水都没给她倒过。我这做儿子的,连床前尽孝都做不到,心里实在不是滋味。苏晓的爸妈也在老家,帮不上什么忙,四个孩子全靠岳父岳母带着,他俩年纪大了,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实在太辛苦了。”周航是江家三女婿,和39岁的江念熙结婚多年,两人感情甚笃,江念熙如今是深圳市区一所重点小学的语文老师,教学能力十分突出,温柔又有耐心,深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多次获得市区级教学奖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