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生活不止三点一线的学习与宿舍日常,燕园里丰富的校园活动,也让陈志鹏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十月的“百团大战”是北大最热闹的活动之一,186个社团的摊位摆满了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古琴声与街舞节奏交织,剑道表演与书画展示相映成趣,各种新奇的社团让人眼花缭乱。陈志鹏早就对校文学社和记者团充满了向往,他从小就喜欢写作,高中时也常给校刊投稿,希望能在大学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记者团的面试在红楼举行,走进这座见证了新文化运动的建筑,陈志鹏的心里充满了敬畏。面试时,面试官问他:“作为北大记者团的成员,你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他本来准备好的话突然忘了,结结巴巴地说:“我……我觉得是真实,还有对时代的关注。”面试官又让他现场写一篇短讯,主题是社团招新,他因为紧张,思路混乱,写出来的东西缺乏逻辑和深度。最终,他没能通过记者团的面试,走出红楼时,心里低落到了极点。
回到宿舍,陈志鹏把自己的失落告诉了室友们。“没事,一次面试说明不了什么,你的文字很细腻,只是太紧张了。”王浩安慰道。李哲也说:“别灰心,文学社的面试不是下周吗?好好准备,一定可以的。”赵阳拍着他的肩膀:“对,不就是一个记者团嘛,咱们还不稀罕呢!文学社肯定会要你,你的文章写得那么好。”在室友们的鼓励下,陈志鹏重新振作起来。他把自己之前写的散文重新修改,还特意写了一篇《未名湖秋韵》,描写燕园的秋天,融入了自己初入北大的迷茫与憧憬。文学社的面试氛围很轻松,社长是个大三的学姐,说话温柔,她认真读了陈志鹏的文章,笑着说:“你的文字很有画面感,能感受到你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更难得的是有自己的思考,我们欢迎你加入。”
加入文学社后,陈志鹏像是找到了归属感。每周三晚上,社员们会在人文学苑的会议室举行读书分享会,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经典名着。“我觉得《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不仅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更是一个追求自由与真爱的反抗者。”有社员分享道。“我同意,她不迎合世俗的眼光,坚持做自己,这种精神很可贵。”另一位社员附和。陈志鹏一开始很少说话,只是默默倾听,后来在学姐的鼓励下,他也开始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我最近在读《世说新语》,里面的名士们清谈风雅,率性而为,让我很向往。”他说,“比如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难得。”学姐点点头:“你的感受很独特,能从书中读出自己的思考,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在一次次的分享与交流中,陈志鹏的文字愈发成熟,他开始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散文、诗歌、短篇小说都有涉猎。他的散文《未名湖秋韵》还登上了社团公众号,收到了很多同学的点赞和评论:“写得太美好了,把燕园的秋天写活了。”“文字很温暖,能感受到作者对燕园的热爱。”看到这些评论,陈志鹏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写作的决心。
除了文学社,陈志鹏还在室友们的影响下,尝试了很多新的事物。在赵阳的热情邀请下,他加入了滑雪社的体验活动。第一次穿上滑雪服,踩上滑雪板,站在雪坡上,陈志鹏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别怕,跟着我,膝盖弯曲,身体前倾,慢慢往下滑。”赵阳在旁边耐心指导。可刚滑了没几步,陈志鹏就失去了平衡,摔了个四脚朝天。“哎哟,好痛!”他揉着膝盖,忍不住喊出声。赵阳赶紧跑过来,把他扶起来:“没事吧?刚开始学都这样,多摔几次就会了。”在赵阳的鼓励下,陈志鹏又一次次尝试,虽然摔得腰酸背痛,但慢慢找到了感觉,能顺利地滑下初级雪坡了。“我成功了!”他兴奋地大喊。赵阳笑着说:“怎么样,好玩吧?以后有空,我常带你来。”这次滑雪经历,让陈志鹏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也变得更加勇敢,不再害怕尝试新事物。
在王浩的推荐下,陈志鹏还报名了校史馆的志愿者活动。作为志愿者,他需要提前熟悉北大的百年校史,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为了做好讲解工作,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从五四运动的爆发,到西南联大的坚守,北大的每一段历史,都让他深深感动。“北大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一座精神的殿堂,这里承载着太多的责任与使命。”在讲解时,陈志鹏总是饱含深情地说。有一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校友来校史馆参观,听到陈志鹏的讲解,感慨地说:“年轻真好,你们要珍惜在北大的时光,传承北大的精神。”陈志鹏点点头:“我们会的,一定不辜负先辈们的期望。”在讲解的过程中,他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也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