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晨,咱们合伙开个校服工作室吧?”周航突然开口,眼神里满是期待,“你懂设计,又有十几年的经验,我来帮你打理杂事、对接学校。咱们在部队守护家国,现在转业了,既能当刑警守护城市平安,又能做校服守护孩子们的青春,多有意义。”
江逸晨听后,心里瞬间泛起了涟漪。他一直想把自己的设计爱好变成一份事业,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搭档和机会。周航的提议,恰好圆了他的梦想——一个懂设计、懂学生需求,一个有责任心、有执行力,还能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对接学校,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就筹备起了工作室。
工作室的名字是两人一起取的,叫“晨航工作室”——既取了两人名字中的一个字,也寓意着“转业后开启新征程,为孩子们的青春保驾护航”。周航常说,他们从部队到地方,身份变了,但“守护”的初心没变,办案是守护平安,做校服是守护快乐,都是在为老百姓办实事。
工作室的位置选在离刑警队不远的一条老街上,面积不大,只有不到五十平米,却被两人收拾得井井有条,处处透着军人的严谨与细致。进门左手边是接待区,放着一张小小的沙发和一张茶几,茶几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款式的校服样品册,从小学的卡通元素款,到中学的简约运动款,再到高中的正装款,每一款都融入了江逸晨的心血;右手边是设计区,一张宽大的书桌占据了大半空间,上面放着电脑、绘图板、尺子、铅笔等设计工具,墙上贴满了设计图、学生们的反馈意见,还有几张江逸晨在部队时,孩子们穿着他设计的校服的照片;最里面是制作区,放着两台高性能的缝纫机、一台锁边机、一台熨烫机,布料和辅料分类整齐地堆放在货架上,标签标注得清清楚楚,连布料的成分、克重都一目了然,就像部队里整理装备一样规范。
每天下午六点,当刑警队的下班铃声响起,江逸晨和周航便会脱下象征责任与使命的警服,换上舒适的便装(通常是耐脏的卫衣、牛仔裤),匆匆赶往工作室。从六点半到深夜十二点甚至更晚,是他们完全属于“晨航工作室”的时间,也是他们卸下一身疲惫,享受热爱的时光。这段时间里,没有刑事案件,没有嫌疑人,没有审讯室的压抑,只有布料的清香、缝纫机规律的“哒哒”声,以及两人对校服设计的热爱与执着。
刚转业的这一年里,两人几乎没有休息过,白天要适应刑警的工作节奏,学习新的办案流程和法律法规,晚上还要打理工作室,常常忙到深夜。江逸晨负责设计图纸、核算尺寸、对接学校需求,他会根据不同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量身定制专属校服,还会结合自己在部队的经历,在设计中加入安全元素——比如在袖口、裤脚添加反光条,保障学生夜间出行安全;周航则负责裁剪布料、缝制样衣、整理辅料,虽然他在部队里是侦查兵,对服装设计一窍不通,但为了能更好地协助江逸晨,他利用业余时间报了缝纫培训班,从最基础的穿针引线开始学习,手上不知被针扎破了多少次,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如今已经能熟练地完成裁剪、缝制、锁边等一系列工序,连江逸晨都忍不住夸他“有军人的韧劲,学什么都快”。
两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常常一句话就能明白对方的想法。江逸晨画好设计图后,周航总能精准地理解他的设计理念,按照图纸上的尺寸和要求裁剪布料;周航在缝制过程中遇到问题,江逸晨也能立刻给出解决方案,调整设计细节。有时候,他们会为了一个小小的细节争论不休,比如校服的颜色搭配、纽扣的款式选择,但最终都会以学生的需求和舒适度为出发点,达成一致意见。
这天晚上,江逸晨准时来到工作室,推开门,就看到周航正坐在缝纫机前,专注地缝制着一件白色的衬衫校服。缝纫机的针头上下跳动,发出规律的“哒哒”声,周航的眼神专注而认真,眉头微微蹙着,生怕哪里走线不直,影响校服的美观和舒适度。他的神情,与他在部队执行侦查任务时,紧盯目标、不愿放过任何细节的模样如出一辙,那份专注与执着,让人动容。
“怎么样,领口的走线调整好了吗?”江逸晨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拿起放在旁边的一件样衣,仔细查看领口的细节,手指轻轻摩挲着明线,感受着走线的均匀度。这件样衣是为附近一所初中定制的,之前有学生反映领口磨脖子,两人便一直在反复调整。
周航停下缝纫机,抬起头,额头上渗出了一层薄汗,他用手背擦了擦,说道:“差不多了,你看看,这次我把针距调到了1cm,明线比上次更均匀,领宽也严格按照你设计的3.5cm来做,弧度也调整过了,比之前更圆润了,应该不会再出现卡脖子、磨皮肤的情况了。”他拿起尺子,递给江逸晨,“你再量量,看看尺寸有没有偏差,咱们做事,就得像在部队时一样,精益求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