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回:帝心笃定固国策 经略苍梧启新章 (上)
这一日的长安,天光未亮,承天门外已是冠盖云集。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手持玉笏,静候宫门开启。与往日不同的是,今日的氛围中,除了一贯的肃穆,更隐隐流动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兴奋与期待。所有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瞥向勋贵班列的最前方,那里,一道玄色常服的身影显得格外突兀,又理所当然——正是被皇帝特意传诏,命其今日必须上朝站班的富昌王,李之源。
李之源本人倒是没什么特别的表情,依旧带着几分慵懒,仿佛站在这里与站在自家王府后院并无区别。他自然明白自家那位皇伯父的心思,这是要借他的势,来给今日即将宣布的重大国策,压上最重的一块砝码。
“咚——咚——咚——”
景阳钟响,宫门洞开。百官整肃衣冠,依序鱼贯而入,过金水桥,入太极殿。
山呼万岁已毕,皇帝李琰端坐龙椅之上,今日的他,面色红润,目光炯炯,眉宇间那股压抑了多年的沉郁之气仿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昂扬与自信。他甚至没有像往常一样先让内侍唱喏“有本启奏,无本退朝”,而是直接目光扫过下方,尤其在李之源身上略作停留,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随即朗声开口,声若洪钟:
“众卿平身!”
“谢陛下!”百官起身,分列两班。
李琰并未让气氛冷却,直接切入主题,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朕,登基三十余载,夙兴夜寐,不敢有丝毫懈怠,所求者,无非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然,以往诸多国策,或因时局所限,或因财力不济,或因掣肘颇多,往往事倍功半,难竟全功。”
他顿了顿,目光如电,扫过下方一些面露思索或惴惴之臣,继续道:“然,自朕之皇侄,富昌王李之源,为朝廷分忧,为国事奔走以来,诸卿且看!西域平定,商路畅通!异界来犯之敌,灰飞烟灭!驰道修筑,日新月异!民生改善,国库充盈!此乃何故?”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扬眉吐气的豪情:“此乃‘变’之力!此乃‘新’之功!此乃朕之皇侄,以经天纬地之才,辅以拳拳报国之心,为朕,为这玄唐天下,开辟出的一条前所未有的康庄大道!”
这番毫不掩饰的褒奖与定调,让殿内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不少老臣面露复杂,却无人敢在此刻出声反驳。
李琰很满意这种效果,他微微抬手,压下议论,语气变得更加坚定:“故,朕深思熟虑,决意顺应时势,革故鼎新!自今日起,朕正式昭告天下,‘万界商贸’与‘技术立国’,将为我玄唐长期不变之国策!举国之力,皆需向此倾斜!凡有益于此二策推行者,赏!凡阻挠懈怠者,严惩不贷!”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户部、工部等主要衙门的官员:“户部,需重新厘定税制,鼓励商贾,尤其是涉及诸界特产、新技术应用之商事!工部,即刻着手,于各州府县,广建‘格物学堂’,以《天工造物录》为基础,教授新学,培养工匠!更要于长安及各道核心,设立‘技术专修学院’、‘官营示范工坊’乃至‘天工研究院’!朕要让我玄唐,不仅武者如云,更要能工巧匠辈出,让我玄唐之器物,行销诸界!”
这一连串的具体指令抛出,如同巨石入水,激起了更大的波澜。建立官学体系,大规模培养工匠,这简直是颠覆了千年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
一位须发皆白、身着紫袍的老御史终于忍不住,出列躬身,声音带着颤巍:“陛下!三思啊!工匠之术,不过奇技淫巧,岂能与圣贤文章相提并论?设为官学,与士子同列,恐寒了天下读书人之心,动摇国本啊!”
若是往常,这等谏言必会引起不少清流的附和。但今日,李琰只是淡淡地瞥了他一眼,甚至没有动怒,只是语气平淡却带着千钧之力反问道:“寒心?动摇国本?王御史,朕问你,若无富昌王麾下工匠改良农具,提升耕作之效,你每日所食之米从何而来?若无那‘冷热机’调节工坊温度,提高产出,你身上所着之丝绸绢帛价格几何?若无驰道畅通物流,你这御史的奏疏,何时才能送到朕的案头?若无新式军械,上次苍梧界入侵,靠你等读书人的唇枪舌剑,可能退敌?”
一连串的反问,如同重锤,砸得那位老御史脸色煞白,哑口无言。
李琰冷哼一声,不再看他,目光扫视全场,带着一种“我有底气我骄傲”的派头,朗声道:“朕知道,尔等之中,仍有不少人抱着老黄历不放!觉得祖宗成法不可变!朕今日就告诉你们,时代变了!玄唐,也要变!朕有源儿在,有这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新财富、新武力在,朕就是要带着玄唐,走上这条最强、最富之路!谁敢挡路,休怪朕不讲情面!”
他这话,几乎是明晃晃地告诉所有人,他如今最大的倚仗就是李之源,而他就是要借着这股力量,推行自己的意志,成就自己的抱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