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厂因“天降”图纸与零件而焕发新生,生产出的精良武器逐渐装备部队,提升了八路军在局部战斗中的火力。然而,日军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他们发现边区部队的武器质量有所提升,尤其是掷弹筒的精度和少量自动火力的出现,给他们的扫荡部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判断,延安及周边区域的我军力量正在获得某种“技术升级”,必须予以坚决打击和封锁。
一场针对陕甘宁边区,特别是可能存在的“技术来源”和兵工厂的、代号“朔风”的大规模扫荡计划,在日军高层紧锣密鼓地策划中。与之前在华南的“铁帚”行动不同,“朔风”行动更强调速度和突然性,计划投入大量机动兵力,利用坦克和汽车,沿着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带快速突进,直扑边区腹地,企图一举摧毁我军事设施和指挥中枢。
情报很快通过内线传到了延安。边区军民立刻进入了紧张的战备状态。然而,面对日军可能的装甲突击,缺乏反坦克武器和重火力的边区部队,正面阻击将异常艰难,必然付出巨大代价。
“狗日的小鬼子,这次是想用铁蹄子直接把咱们踩扁啊!”负责边区东线防务的一位纵队司令员,指着地图上日军可能的进攻路线,眉头紧锁,“咱们缺少打坦克的炮,硬拦是拦不住的,只能依托地形节节抵抗,但这沿途的村庄、百姓可就遭殃了!”
龙渊也被邀请参加了军事会议。他看着地图上那几条蜿蜒穿过黄土沟壑的河谷通道,心中飞速盘算。闹闹的能力虽然神奇,但面对成群结队的钢铁巨兽和大队步兵,直接进行物质转移或破坏,能量消耗将是天文数字,且难以覆盖整个战场。必须找到一种更高效、更能利用环境的方法。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窗外那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坡。这里没有华南茂密的丛林,但有一样东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沙!黄土高坡的春季,正是大风肆虐、沙尘漫天的季节。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龙渊的脑海。既然闹闹能够与大地共鸣,感知其脉动,那么,它能不能……影响这天地间的风?或者,更准确地说,利用对地形和局部气压的微调,来“引导”和“放大”自然界的风沙,为敌人送上一场终身难忘的“风沙盛宴”?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但龙渊相信闹闹的潜力。它既然能理解岩石的坚硬、图纸的精妙,那么对于无形无质、却又力量磅礴的风,或许也能找到沟通的桥梁。
会议结束后,龙渊带着闹闹,再次来到了之前进行“地质侦察”的那片区域,这里也是日军装甲部队最可能选择的进攻路线之一。他选择了一处地势较高、能俯瞰整条河谷的山梁。
“闹闹,这次我们的对手不是几个人,也不是一列火车,而是一支军队,还有铁甲车。”龙渊抚摸着葫芦,传递着凝重的意念,“我们需要借助这片天地的力量。感受这里的风……它的流向,它的力量……感受这些黄土山梁的走向,它们如何像堤坝一样改变风的轨迹……”
龙渊引导闹闹,将感知力从坚实的大地,扩展到更加虚无缥缈的空气流动上。起初,闹闹的反馈非常模糊,风的无形和变幻让它难以捕捉。但龙渊没有气馁,他让闹闹专注于感受风与地形交互时产生的压力变化,感受那些在山谷中形成涡流、在隘口处加速的“风之路径”。
同时,龙渊也在回忆和观察。他注意到,在某些特定的地形组合下,比如两山夹一沟,或者巨大的黄土柱(黄土林)区域,风力的确会被异常放大,卷起的沙尘也格外猛烈。
“闹闹,记住这些‘风口’和‘沙源’……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创造风,而是在关键时刻,在这些关键地点,对地形进行极其细微的调整,比如让某个迎风面的土层更加松散,让某个隘口的岩石结构产生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偏移……就像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连锁反应,让自然的风沙,为我们所用!”
这是一个比复制图纸更加宏观、也更需要预判和引导的过程。龙渊和闹闹如同两个精心设计舞台的导演,等待着演员(日军)入场,然后触发他们早已布置好的“自然机关”。
几天后,“朔风”行动正式开始。数路日军,其中一路以十多辆坦克和装甲车为前导,满载士兵的卡车紧随其后,沿着预定河谷,气势汹汹地向边区腹地扑来。扬起的尘土老远就能看见。
边区部队按照预定计划,沿途利用地形进行骚扰和迟滞作战,且战且退,一步步将日军主力诱入了一片地形特别复杂、遍布深沟和巨大黄土柱的区域。这里,正是龙渊和闹闹精心选择的“演兵场”。
当日军的钢铁长龙完全进入这片区域时,站在远处制高点的龙渊眼中精光一闪!
“闹闹,就是现在!目标,三号隘口左侧基岩,微应力释放!七号沙梁迎风面表层浮土,结构松散化!……依次触发预定节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