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照明系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让总部对李诺的价值评估再次提升。支援物资和工兵连比预期更早地抵达了前沿。
随队而来的,除了急需的弹药、药品、粮食,还有那台备受期待的小型水利发电机,以及几名从后方大学和研究所紧急征调来的技术专家——他们的任务,就是配合钱工程师,尽快研究地热利用,并尝试与列车建立更稳定、更高效的能源连接。
工兵连一到,顾不上休息,立刻在黑风岭侧翼一条湍急的溪流边选址,开始搭建简易水坝和安装发电机。叮叮当当的施工声,给压抑的战场带来了几分建设的活力。
而几位新来的专家,则在钱工程师的引荐下,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列车旁。为首的是一位姓孙的老教授,专攻热力学,另外还有一位年轻的无线电工程师和一位机械工程师。
他们看着那列伤痕累累却透着神秘气息的火车,眼神和当初的钱工程师一样,充满了灼热的好奇与探究欲。
“钱工,你之前提到的那个能量吸收矩阵,还有弱电输出接口,我们能否近距离观察测量一下?”孙教授扶了扶厚厚的眼镜,语气急切。
钱工程师有些为难地看了看警戒线和张建国:“这个…需要得到李诺同志的同意,而且不能靠太近…”
就在这时,李诺主动放下了竹篮,里面除了一如既往的“聆听探头”,还有一张新的纸条。
纸条上写着:“欢迎新同志。可提供矩阵区域非接触测量许可。另,弱电输出接口或可尝试升级,以提供更高电压/电流,驱动更大型设备(如小型电台、照明系统)。但需解决接口适配及安全保护问题。”
这是李诺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总是输出3.5伏弱电,意义有限。如果能提升到12伏甚至24伏直流电,就能驱动更多设备,比如给电台蓄电池快速充电,或者点亮功率更大的照明灯,对即将到来的总攻帮助更大。
而且,通过合作解决“接口适配”这个技术难题,也能进一步加深信任,展示自己合作共赢的诚意。
“升级输出?太好了!”年轻的钱工程师首先兴奋起来,“如果能输出12伏以上,很多军用设备就能直接用了!”
孙教授却更谨慎:“接口适配…安全保护…这确实是关键。我们需要知道接口的电气参数、协议…但这些他显然无法直接告诉我们。”
“那就靠我们自己测,自己试!”机械工程师挽起袖子,“不就是个插头吗?咱们根据输出特性,反推出接口定义,然后制作转接头和保险装置!”
一场围绕“插头”的技术攻关,就此展开。
钱工程师和新来的专家们,利用带来的简陋仪器,开始在安全距离外,对那个弱电输出探头进行各种测量:电压稳定性、带负载能力、短路特性、纹波系数…
李诺也很配合,根据他们的测试请求,微调输出参数,甚至模拟了一次轻微的过载保护(自动切断输出零点几秒后又恢复),给他们提供数据。
很快,专家们大致摸清了这个接口的特性:输出极其稳定的直流电,电压可在3-5伏范围内微调,最大输出电流有限,具备基础的过载保护能力。
“看来,这个接口的设计初衷,可能就是为小功率设备供电的。”孙教授分析道,“要想升级,恐怕不能直接从这个接口榨取更多功率,容易触发保护。得想别的办法…”
“或者…我们能不能做个‘升压器’?”年轻的无线电工程师提出设想,“用晶体管和变压器…呃,晶体管好像不太稳定…那就用电子管!做个直流-直流变换电路,把3伏升到12伏!虽然效率低点,但能用!”
这个想法让大家眼前一亮!是啊,对方提供不了高电压,我们可以自己变啊!
说干就干!几个人立刻翻箱倒柜,找出缴获的敌军电台里拆下的电子管、变压器、电容电阻等零件,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开始捣鼓起来。一时间,工棚里电烙铁飞舞,烟雾缭绕,充满了硬核技术宅的气息。
李诺在车里,“看”着外面那群为了一个“插头”绞尽脑汁的专家,心里觉得有些好笑,又有些感动。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科研人员,条件简陋,但智慧和热情丝毫不缺。
他偶尔也会通过纸条,给出一些模糊的提示,比如:“升压电路需注意散热”、“输出端建议加装熔断器(保险丝)”。
这些提示往往能让专家们少走很多弯路。
然而,就在升压器研制取得初步进展,已经能不稳定地将电压提升到9伏左右时,一个新的、让人哭笑不得的“技术难题”出现了——
插头不对!
专家们精心制作的升压器,输出端需要连接到一个标准的军用设备接口上,比如电台的电源输入口。而他们手头只有那种老式的、笨重的、多针脚的航空插头或大型接线柱。
但列车输出的那个探头,只是两根光秃秃的细导线!怎么可靠地、安全地连接到升压器的输入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