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村建设的利刃把本不牢固的地方宗族打的丢盔弃甲之后,当政府允许人口自由流动之后,当老百姓家里几乎家家有枪之后,整个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地主–税负–高利贷这几座大山破天荒消失,当统计、学校、医疗下放到区乡改变了这片土地上人的生活。
虽然天灾人祸仍旧,但是日子好没好百姓的心里还是有数的。虽然社会上有很多人骂常敬之和林锡光不做人,但是那些分发下来的土地不会骗人,兴修的水利道路,给他们发的枪支弹药不会骗人,至于常敬之和林锡光有没有用金锄头他们也不在乎。
陇东,十月天气放晴,正好是秋收的季节,林旺生带着自己的几个茁壮的儿子在塬上掰着玉米,至于他的老婆早就回了娘家帮他那个儿子全部参军的老丈人家里收割粮食去了。
至于抱怨的话林旺生一家也没有资格讲,因为最近几年他一家人确确实实受到了两位小舅子的恩惠,甘肃位于平凉一带的化肥炸药厂,自从投产之后,首先供应给军人的家属使用,他家既不是军属又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甘肃重点照顾的产粮区和屯垦区。按理说化肥怎么都轮不到他家使用。
“哎老林,你怎么笑的跟吃了蜜蜂屎一样,你的庄稼确实长得好,我都想偷一点拿回去当做种子了,当初那帮学生娃下村讲解化肥的作用我还不信了,看来确实有效果啊!”路过的赵大看着林家地里比自己家大了一圈的玉米棒子羡慕嫉妒的打着招呼。
林旺生只是一个劲的谦虚,“赵哥,我只是沾了我小舅子的光,拿了一些化肥,按照那些学生娃的方法试了试,也没想到它们会长得这么好。我粗人一个不像你赵哥会侍弄庄稼。”
赵大心痒难耐,在聊天之余顺手薅了一棒玉米,便招呼自己的儿子牵着驴,他拉着车离开了这片山地。
“爹,赵叔怎么这样!你为啥不生气啊!”林家小儿子看着言语带刺手脚不干净的赵叔走远,终于把自己心里的困惑问了出来。
“你小子,只记打,不记吃。你忘了你小时候生病是谁半夜驾着驴车拉到河对面的郎中家里,你爹去年打猎是谁把我从狼嘴里救出来的。”林旺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人呀,哪有十全十美的。你现在不生气了吧!”
“你们几个兔崽子不要偷懒,咱爷们几个今天把咱们地里的洋芋和玉米搞完,明天还地去你姥爷家了”林旺生看着有些懈怠的儿子们大喊几声。继续投入了忙碌之中。
赵大回到家里之后,他家里的老爷子看到了赵大带回家的玉米棒子多嘴问了一句,得知是儿子从林家地里薅来的,七十多岁的老爷子瞬间怒了,手里的拐杖抡的虎虎生风,打的赵大爆头鼠窜。
“爹,我的亲爹你不要再打了。我再也不敢了。”赵大边跑边观察自己老爹的反应。老爷子打了一会,看着愣住的儿媳,被吓坏的孙子孙女,终于停了下来。
老爷子气喘吁吁的叹了一口气 ,“你呀!你呀做人不要那么小心眼。如今这日子过得好了,你们的心思反而杂了,常司令和林省长最近两年都没有收过咱们农业税,咱们才能吃饱几天,你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林旺生,父子四人没有回家吃午饭,而是拿着馒头和咸菜在田埂那里凑合了一顿,至于家里拉出来的驴子砍倒几根玉米杆子就行了。
其实林旺生对这些地里的收成还是很满意的,他早就做好了山垣地颗粒无收的准备,毕竟今年春夏连旱。
林旺生一家的生计早就寄托在能浇到水那十亩地上了,他的期盼也没有落空,那十亩地全部种的麦子,夏收脱粒晒干之后,得到了将近四千斤的小麦,这些粮食都足够他们一家五口吃一年了,至于种在山地上的土豆和玉米,他纯粹是在堵老天爷给不给力。
结果显而易见他赌赢了,在零星化肥和雨水的滋润下,他可以每一亩收获两百斤玉米和三百斤土豆。在他看来完全就是一个丰年,更何况,林锡光的省政府还不收农业税。
至于如何将粮食收上来,其实这里已经实行了好几年的用工业品交换粮食的方法。每当夏收和秋收季节来临,甘肃督导公司的商队便会像往常一样,满载着各种工业品,穿梭于各个村庄之间,与农民们进行粮食交换。
这些工业品种类繁多,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来自天水等地区。其中包括火柴、煤油灯、肥皂、粗瓷、毛皮、水烟、盐、油、酱、醋、布匹、子弹等等总之品类非常丰富。
这种交换方式不仅方便了农民,也保证了工业品的销售。而且,价格都是平价,公平合理,让双方都能得到实惠。当然,如果有农民不想要工业品,而希望直接拿到现金,也是完全可以的。商队会在现场一手交粮,一手付钱,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种方式,省政府成功地收集到了一部分农民的粮食可以填补军队城市的一些缺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