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袁州知县任命的第二日,苏明远便开始了他的告别之旅。第一站,自然是要拜访他的恩师——那位在他科举路上给予无数指导的老学究陈先生。
陈府坐落在京城东城一处僻静的胡同里,门第虽不显赫,却透着书香门第的清雅。推开朱红色的院门,迎面而来的是满院的桂花香,金秋时节正是桂子飘香的时候,那淡雅的香气如同这位老先生的品格,清远而持久。
明远?陈先生正在院中的石桌旁研读古籍,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花白的胡须在晨光中闪着银光,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惊喜,你怎么这时候来了?
苏明远快步上前,深深一拜:学生苏明远,拜见老师。这一拜,不仅是礼节,更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如果没有陈先生当初的慧眼识珠和悉心栽培,他这个穿越而来的异乡人,恐怕永远无法融入这个时代的文化体系。
快快起来,都是进士老爷了,还行如此大礼。陈先生连忙起身扶起苏明远,但眼中的欣慰和骄傲却是掩饰不住的,听说你高中二甲进士,老夫心中甚为欣慰。这些日子一直想着你,正准备让人去请你过来呢。
两人在石桌旁坐下,陈先生亲自为苏明远斟茶。这茶是上好的碧螺春,茶香清幽,入口甘醇,正如这位老学者的品格——淡泊而深远。
老师,学生此次前来,是要向您辞行的。苏明远端起茶盏,轻啜一口,然后将自己被任命为袁州知县的消息告诉了恩师。
陈先生听后,脸上的表情经历了从惊讶到沉思再到释然的变化。他放下茶盏,目光深远地望着院中的桂花树,仿佛在那金黄的花朵中看到了什么深层的含义。
袁州知县...他缓缓重复着这个职位,声音中带着复杂的情感,那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也是个难处的地方,水患频仍,民生多艰。朝廷派你去那里,是看重你的才干,也是对你的考验。
苏明远注意到老师脸上一闪而过的担忧神色,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种担忧不是对他能力的怀疑,而是长者对晚辈的关爱,是师父对徒弟的不舍。
学生知道责任重大,所以特来向老师请教,希望老师能够指点迷津。苏明远恭敬地说道。
陈先生沉思良久,然后起身走到书架旁,取下一本古旧的册子。那册子封面已经泛黄,显然经过了无数次的翻阅。他将册子递给苏明远,郑重地说道:这是老夫平生治学和做人的心得,你拿去看看。
苏明远接过册子,只见封面上写着《修身治政录》五个字,笔迹苍劲有力,透着深厚的功底。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行小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的开篇,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这些熟悉的字句却有了新的含义。苏明远明白,老师是在告诉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学习,不要忘记与人为善,不要因为他人的不理解而心生怨恨。
老师,这太珍贵了,学生不敢收下。苏明远推辞道。
正因为珍贵,才要给你。陈先生的声音有些哽咽,老夫年事已高,这些心得留在这里也是尘封,不如给你带去袁州,或许能帮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接下来的时间里,陈先生详细地向苏明远传授着他的人生智慧。不同于其他人可能会讲的官场技巧或政治手段,陈先生更注重的是品德修养和学者风范。
明远,你记住,无论身处何职,都不要忘记你首先是个读书人。陈先生的话语恳切而深沉,读书人的使命不仅仅是治理百姓,更重要的是教化民众,传承文化。袁州虽然偏远,但那里的百姓同样需要教育,同样需要文化的滋养。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苏明远。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能够坚持理想主义情怀的人已经不多,而陈先生正是这样一个人。他把对文化的传承看得比个人的荣华富贵更重要,这种精神境界让苏明远肃然起敬。
还有,陈先生继续说道,为官之道,在于一个字。孟子说:仁者无敌。敌不是指军事上的敌人,而是指人心的隔阂。只要你真心为民,百姓自然会拥护你;只要你公正无私,下属自然会服从你。
这种基于儒家仁政思想的治理理念,与苏明远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也明白公正执法的必要性。但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如何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确实需要高超的智慧。
但是老师,苏明远谨慎地提出了自己的疑虑,如果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或者上级的不理解,又该如何应对?
陈先生眼中闪过一丝欣赏的光芒,显然对苏明远能够提出这样深刻的问题感到满意。他沉思片刻,然后说道:这就是考验一个官员智慧的时候了。原则不能变,但方法可以活。有时候迂回前进比直接冲突更有效果。记住,你的目标是为民造福,只要这个目标不变,手段上的灵活并不违背初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