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赵普的问题,苏明远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位太师的问题直指改革的核心难题——如何在触动既得利益的同时保持政治平衡。现代政治学理论告诉他,任何改革都需要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而在古代,这种平衡更加微妙和重要。
回太师,苏明远沉思片刻后开口,下官在推行这些措施时,确实遇到了一些阻力。但下官采取的是循序渐进、以理服人的策略。
他停顿了一下,让自己的话产生效果:首先,下官在实施之前,都会与当地士绅大族进行充分沟通,详细说明政策的目的和好处。比如减税励农政策,表面上看减少了赋税,但实际上通过鼓励垦荒和水利建设,最终增加了土地价值和产出。
这对大族也有好处?赵普追问。
正是如此。苏明远点头,大族多有田产,土地价值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利益。而且,农业产出的增加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粮食加工、运输等,这些往往是大族参与的行业。
殿中的官员们仔细听着,一些人暗暗点头。苏明远的回答显示出他对地方政治生态的深刻理解。
至于义学的设立,苏明远继续说道,下官也采取了巧妙的方式。不是直接挑战现有的私塾和族学,而是定位为基础启蒙教育。对于有能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下官会推荐他们到大族的族学继续学习。这样既不冲击既有教育体系,又为大族提供了优质生源。
那么,在实际执行中,可曾遇到过激烈反对?赵普继续深入询问。
苏明远知道,这是在测试自己处理冲突的能力。他必须诚实回答,同时展现自己的政治智慧。
确实遇到过。苏明远坦率承认,有一次,当地最大的地主林氏家族公开反对减税政策,认为这会影响地方收入,进而影响到朝廷的赋税上缴。
你是如何处理的?皇帝也插话问道。
下官采取了公开辩论的方式。苏明远回答,下官邀请林家家主和其他士绅到县衙,摆出详细的数据和计算,证明减税政策虽然短期内会减少收入,但长期看来会增加总产出。同时,下官也承诺,如果政策实施一年后效果不佳,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并恢复原有政策。
结果如何?张景忍不住问道,他似乎希望听到失败的结果。
一年后,当地的总产出确实增加了,税收也有所提升。苏明远淡然回答,林家家主不仅公开支持这一政策,还主动要求在自己的族地推广类似措施。
这个回答让张景的脸色更加难看,而其他官员则对苏明远刮目相看。能够将反对者转化为支持者,这需要相当的政治技巧和实际成效。
还有一件事,苏明远决定主动讲述一个更加复杂的案例,当地有一个豪强家族,世代垄断粮食运输,获利丰厚。但他们的运输效率低下,经常克扣农民的粮食。下官的农业政策实施后,粮食产量增加,需要更高效的运输体系。
所有人都全神贯注地听着,这显然是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下官采取的策略是,一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其他商户参与粮食运输;另一方面,为原有的豪强家族提供新的商机——参与水利建设和农具改良。这样既打破了垄断,提高了效率,又为原有势力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这样做不怕得罪那个家族吗?礼部尚书王旦问道。
说不担心是假的,苏明远诚实回答,但下官以为,为政者当以大义为重。只要方法得当,循序渐进,大多数人还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当然,这个过程中确实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和风险。
赵普微微点头:看来苏爱卿确实有一套处理复杂局面的方法。那么,你认为这些经验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
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苏明远回答得好,不仅能为自己加分,还可能影响到朝廷的政策方向。
下官以为,苏明远谨慎地组织语言,具体措施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但基本原则是可以借鉴的:充分沟通,循序渐进,照顾各方利益,用事实说话。
更重要的是,他补充道,任何改革都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承担责任的勇气。如果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反而容易激化矛盾。
皇帝听到这里,眼中露出赞许的光芒:苏爱卿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老练的见解,实在难得。
就在这时,一直没有发言的兵部尚书寇准突然开口:苏明远,朕还有一个问题。你在地方这么成功,有没有考虑过如何将这些经验运用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如果让你在中央任职,你会如何发挥作用?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都精神一振。寇准这样问,显然是在为苏明远的未来安排做试探。
苏明远感到这是一个关键时刻,他的回答可能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前程。但同时,他也感到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如果真的有机会在更大的平台上施展才华,他要如何不负这个时代,不负自己的理想?
回寇尚书,苏明远深吸一口气,如果有幸能在中央任职,下官希望能够将地方的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形成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同时,下官也希望能够为其他地方官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