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苏明远便来到政事堂报到。王安石为他安排了一间单独的公房,并派了几个精通财税的官员协助他。
苏学士,这是各州府上报的农户借贷情况,您先过目。一个叫刘秉的官员递来一摞文书。
苏明远接过翻看,眉头越皱越紧。这些报告显示,民间借贷的利息高得惊人——富户放贷给农户,利息普遍在三成到五成之间,有的甚至高达倍利。一旦遇到灾年,农户无力偿还,便只能卖地卖房,甚至卖儿卖女。
从这个角度看,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确实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以二分息放贷,确实比富户的盘剥要轻得多。
可是,正如范纯仁所担忧的,这样的好政策,到了地方执行,会不会变味?
刘兄,依你在地方任职的经验,若推行青苗法,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苏明远问道。
刘秉想了想,谨慎地说:学士,依下官之见,最大的问题在于地方官员为完成任务,可能会强行摊派。农户本不需要借贷,却被迫借钱,到时反而成了负担。
还有呢?
其次,放贷的具体操作。谁来审核农户资质?如何确定放贷额度?如何监督还款?这些都需要细则规定。若规定不明,必生贪腐。
苏明远点头。这些问题,正是他担心的。他虽然有现代的金融知识,可在这个时代,监督机制不健全,任何好的制度都可能被钻空子。
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苏明远沉吟道,第一,明确规定,不得强行摊派。农户自愿借贷,不借者不得强迫。
可是,学士……刘秉迟疑道,如此一来,恐怕放贷数额达不到相公的要求。相公定下的目标是,三年内覆盖全国半数农户。若不强制,如何完成?
苏明远心头一沉。这就是矛盾所在——王安石要的是政绩,是覆盖面,可真正为百姓着想,就不能强制摊派。两者本就矛盾。
那就……他犹豫了,那就规定,各州府需达到一定比例,但不得强制个人。
这是一个折中的办法,可他心里清楚,这种折中往往最后会沦为强制。地方官为了完成比例,必然会想方设法让农户借贷。
接下来几日,苏明远带着团队,一条一条地制定细则。他试图在王安石的要求和百姓的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可他越做越发现,这种平衡几乎不可能达到。
有时候,他会想起范纯仁的话,想起那本《资治通鉴》上的批注。每当这时,他就会在细则中多加一些保护百姓的条款。可每次加完,他又会担心王安石不满意,于是又改回去。
这种反复让他痛苦不堪。
一日夜里,他伏案工作到深夜,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争执声。出门一看,只见几个百姓模样的人被衙役拦在门外。
你们做什么?苏明远皱眉问道。
回老爷,这些刁民说要见您,被我们拦下了。一个衙役答道。
刁民?苏明远走近,看着那几个人,你们找我何事?
一个老农跪倒在地:老爷,小民是河北路的农户。听闻朝廷要推青苗法,小民特来请愿,望老爷三思啊!
请愿?苏明远一愣,起来说话。
那老农颤颤巍巍地站起来,眼中含泪:老爷,小民不是反对朝廷放贷,只是求老爷千万不要强迫我们借钱啊!小民家中薄有积蓄,不需要借贷。可听闻地方上已经在传,说这青苗法是强制的,不借不行。小民若是被强迫借了钱,那这利息也是要还的,到时反而成了负担啊!
另一个农户也说:老爷,小民听说,有些地方官已经在统计各户人口田亩,说是要按户分摊借贷额度。小民虽然种着几亩薄田,可日子还过得去,实在不想借贷啊!
苏明远听着,心中震动。青苗法还没正式推行,地方上就已经开始准备强制摊派了。这些农户连夜赶来京城请愿,可见他们的担忧。
你们放心,我在制定细则时,会明确规定不得强制。苏明远安慰道。
多谢老爷!多谢老爷!那几个农户连连叩头。
送走这几个农户,苏明远回到书房,久久不能平静。他原以为自己制定的细则已经足够完善,可如今看来,漏洞仍然很多。地方官为了政绩,总能找到钻空子的办法。
他重新翻开细则草案,试图找出更严密的条款。可他越看越觉得无力——在一个缺乏有效监督的体制下,任何细则都可能被架空。
明远。
一个声音在门外响起,是韩绛。
韩大人。苏明远连忙起身。
韩绛走进来,看了一眼桌上的草案,笑道:听闻学士夜以继日,王相公很是满意。不过,我听说今晚有几个农户来找你?
苏明远心头一紧:是有几个农户来请愿,我已经打发走了。
打发走就好。韩绛意味深长地说,学士啊,制定细则固然要考虑周全,可也不能太过拘泥于细节。王相公要的是大局,是政绩。至于执行中的一些小问题,那是地方官的事,与学士无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