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为镜面王。这位国王对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笃信不疑,每日都会虔诚地拜佛诵经,将佛教的教义奉为生活的指引。
然而,当时国内却流行着多种神教舞道。那些神教舞道的信徒们四处宣扬自己的说教,许多臣民被他们的言辞所迷惑,人心变得混乱不堪,是非善恶的界限也模糊不清。这样的情况对于国家的统治极为不利,镜面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迫切地希望臣民们都能皈依佛教,让国家恢复安宁与秩序。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镜面王想出了一个巧妙的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来教育和诱导臣民们。他吩咐侍臣:“你去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侍臣领命后,迅速行动起来,没过多久,就凑齐了一群盲人,并将他们带到了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恭敬地向镜面王禀报:“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已经带到了殿前。”镜面王微微点头,说道:“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大象的旁边,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的广场。”使者应下,退了下去。
第二天上午,阳光洒在王宫前的广场上,镜面王召集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齐聚在此。不一会儿,使者带着盲人们来到了广场。镜面王面带微笑,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我摸到大象了。”
镜面王接着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了出来,他挺直了身子,大声说道:“禀告圣明的王君,大象就像一只装满水的大圆桶。”他一边说着,一边还用手比划着圆桶的形状。
这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不乐意了,他急忙站出来,挥舞着手中的“尾巴”(他以为的),说道:“大王,他说的不对,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说着,他还模仿着用扫帚扫地的动作。
摸到大象肚子的盲人也不甘示弱,他拍了拍自己的肚子,说道:“大王,不,他们说的都不对,大象应该像一面大鼓。”说完,他还用手在肚子上敲了敲,发出“咚咚”的声音。
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盲人站了出来,他歪着头,思考了一下说:“大象像大勺子。”而摸到大象牙的盲人则摸了摸自己的牙齿,说道:“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盲人接着说:“大象像棍子。”摸到大象耳朵的盲人也不落后,他扇动着自己的耳朵,说道:“大象像扇子。”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道:“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太像一根粗绳子了。”
一时间,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他们吵吵嚷嚷,争论不休,每个人都坚信自己说的才是正确的,而别人说的都不对。他们又纷纷跑到镜面王面前争辩起来:“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
这时,在场的臣民们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大笑起来。那笑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广场上。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盲人摸象”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它讲述的是几个盲人各自抚摸大象的身体,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摸到的那一部分就是大象的全部,因此每个人对大象的描述都不一样,还争论得不可开交。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很难做出全面的判断。它和“六神无主”这种因迷茫而不知所措的状态不同,却与“洞察一切”那种对事物有全面深刻了解的情况形成鲜明反差。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造句:“在了解事情的全貌之前,我们不能盲人摸象,仅凭部分信息就做出判断。”
“盲人摸象”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看待问题的道路。它告诉我们,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当你们对不熟悉的事情了解得不够充分时,千万不要轻易地下结论,不要轻易地做出判断。因为你们做出的判断往往是不公正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哟。
喜欢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