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神州,风起云涌。
北疆,突厥、女真主力接连覆灭于唐、汉、秦之手,特别是伊利可汗被杀,完颜阿骨打逃亡,广袤草原一时权力真空,暗流涌动。
东南,大明与东吴隔江对峙,虽暂歇兵戈,但仇恨与警惕已深植。
西南,霸王项羽悄然整合南疆,其势渐成。
深渊之中,曹操鏖战魔物,内部亦暗藏司马懿这枚诡棋。
而西陲的大秦,在亮出锋锐獠牙后,其下一步动向,更是牵动着所有势力的神经。
大战的阴云并未直接降临,但一种更加微妙、更加紧张的博弈,已在暗处与明面同时展开。
选择正确的盟友,孤立潜在的敌人,争取更多的资源与人才,成为了各大势力之主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这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时刻,那些并非以武力见长,却拥有着巨大潜在能量的势力——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与思想荟萃的稷下学宫,他们的倾向,变得举足轻重。
中原,颍川,一处隐秘的园林山庄。
此地并非任何一方势力的官署,却是天下世家门阀暗中聚会、交换信息、协调立场的重要场所之一。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陇西李氏、弘农杨氏等历朝累世公卿的代表,或本人亲至,或遣心腹,汇聚于此。
他们衣着华贵,气度雍容,言谈举止间却透着历经数朝沉浮的谨慎与算计。
“诸位,如今天下之势,已渐明朗。”
一位须发皆白、来自弘农杨氏的老者缓缓开口,声音沉稳,
“大唐李世民,雄踞中原,国力鼎盛,兼容并包,然关陇集团势大,我等若去,恐难居核心;
大明朱元璋,起于微末,手段酷烈,重用的皆是淮西旧部,对我等士族防范甚深;
大秦嬴政,法度森严,唯才是举,然其法家之道,与我等理念多有龃龉,且白起斩杀降卒,有伤天和;
至于那汉中刘邦,看似豁达,实则……”
他顿了顿,没有说下去,但在场众人都明白那未尽之意——刘邦善于用人,但也最善兔死狗烹。
“江东孙权,偏安一隅,虽得周郎辅佐,然其基业最小,强敌环伺,非是良木。”
另一位来自陈郡谢氏的中年文士接口道,
“倒是那深渊曹操,行事果决,用人不拘一格,或可一搏?还有南疆项羽,勇力冠世,或可为奇兵?”
园中顿时议论纷纷。
世家大族所求,无非是家族延续与权力最大化。
他们不会轻易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会多方下注,左右逢源,试图在乱世中寻找最能代表他们利益,也最容易被他们影响的“代理人”。
最终,初步的共识形成:
加大对李唐的投资与渗透,维持与大明、大秦的有限度合作,谨慎观察深渊曹操与南疆项羽,并秘密资助一些江东孙氏,以牵制大明。
同时,各家将派出最杰出的子弟,以游学、出仕等各种名义,进入各大势力核心,相机而动。
东海畔的齐鲁之地,稷下学宫。
这座重现于世的思想圣地,如今更是百家争鸣,气氛热烈而紧张。
巨大的广场上,论战台高耸,各学派代表人物唇枪舌剑,不仅辩论学术,更关乎未来的道路选择。
高台之上,儒家当代大儒慨然陈词:
“当此乱世,欲定天下,必行仁政,施王道!唐皇李世民,有天可汗之气度,纳谏如流,颇有仁君之风,当可辅之,以礼乐教化天下!”
一旁,法家代表冷声反驳:
“仁政迂阔,难定乱世!唯严刑峻法,赏罚分明,方能富国强兵!秦皇嬴政,法令一统,赏罚必信,方是成就霸业之正途!我法家之术,正合大秦!”
兵家代表则更关注实际:
“争霸天下,终需战阵决胜!大汉韩信,用兵如神;大唐李靖,军阵无敌;大明徐达,稳扎稳打;皆是用兵良主!我兵家子弟,当择明主而投,以战止战!”
墨家弟子大声呼吁:
“兼爱非攻!当制止不义之战!我等当游说各方,息兵止戈,兴利除弊!”
然而他们的声音在乱世中显得格外微弱。
道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医家……
各家皆有自己的理念与诉求。
学宫宫主并未强行统一思想,只是淡淡道:“大道如天,各行其是。择主而辅,亦是修行。然需谨记,学宫立世之本,在于传承智慧,而非卷入纷争太深。尔等自行抉择,好自为之。”
于是,学宫内的分歧公开化、明朗化。
大量儒家弟子北上洛阳,投效李唐;
法家精英西入咸阳,寻求在秦廷一展抱负;
兵家传人则根据自身风格,分流至汉、唐、明等军旅之中;
墨家、农家等技术学派,则因其务实性,受到各方欢迎,但内部也因服务对象不同而产生裂痕。
就在世家与百家纷纷做出选择或布局之时,两位以口舌搅动天下的纵横家,也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