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的木板在脚下咯吱作响,小木蹲在台口数蚂蚁,忽然发现角落的地板缝里卡着半片生锈的铁皮。他用指甲抠了半天,铁皮没出来,倒把一块松动的木板抠得翘了起来——板下竟露出个黑黢黢的洞口,像只藏在暗处的眼睛。
“叔!这里有个洞!”小木扒着木板喊,声音惊得张叔手里的唢呐差点掉地上。
张叔凑过来一看,眉头一挑:“这戏台子底下,难不成藏着啥宝贝?”他年轻时听老人说过,早年间村里人为躲兵灾,会把值钱东西埋在隐蔽处,难不成这戏台底下就有?
消息像长了翅膀,没一会儿就招来半村人。李奶奶被扶着坐在小马扎上,指着洞口说:“我嫁过来那年,听你太爷爷说过,戏台重修时,确实有人往地基里埋过‘镇台之物’,说是能保村子平安。”
“那还等啥?挖!”王大哥扛着锄头就往这边跑,裤脚还沾着刚从田里带的泥。
几个年轻人七手八脚撬开那块松动的木板,洞口比想象中深,黑得望不见底。老陈爷回家取来麻绳,一头系在戏台的柱子上,一头拴在自己腰上:“我下去看看,你们拽紧了!”
麻绳一点点往下放,老陈爷的声音从底下传上来:“下面是个砖窖……有个铁盒子!”
众人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等老陈爷被拉上来时,手里捧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盒子上了锁,锁孔都快被铁锈堵死了。王大哥找来錾子,小心翼翼地敲了半天,“咔哒”一声,锁开了。
盒子里铺着红布,上面摆着三样东西:一枚磨得发亮的铜钥匙,一张泛黄的药方,还有一张折叠的油纸。
“这钥匙是开啥的?”小木凑得最近,指着钥匙上刻的花纹问。
李奶奶眯眼一看,忽然笑了:“这是祠堂老供桌的钥匙!当年你太爷爷管祠堂,总说供桌底下有个暗格……”
众人又一窝蜂涌去祠堂。老供桌被挪开时,底下果然有个暗格,用那枚铜钥匙一拧,暗格应声打开——里面是个更小的木盒,装着几十块银元,还有一本族谱,纸页都脆了,却工工整整记着村里几代人的名字。
“药方呢?”张叔举着那张泛黄的纸,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能认出“防风”“当归”几个字。“看着像治风寒的方子。”
“这是我爹写的!”角落里,一直没说话的刘婆婆忽然开口,声音发颤,“那年流感,村里好多人病倒,他就在这戏台上熬药,用的就是这方子……”
最后展开的油纸更让人惊喜——竟是张几十年前的戏台修缮图,上面用朱砂标着几处“藏物点”,除了他们找到的铁盒,还有一处标在“东檐第三根柱下”。
“寻宝!接着找!”王大哥的锄头挥得更带劲了。
东檐柱下的泥土被挖开,又一个铁盒露出来,里面是一叠旧戏票,印着“《穆桂英挂帅》”“《天仙配》”的字样,还有半截断了弦的月琴,琴身上刻着个“婉”字。
“这是我娘的琴!”李奶奶摸着琴身,眼泪掉了下来,“她年轻时在这戏台上唱过旦角,后来弦断了,就再没登台……”
太阳落山时,寻宝队收获满满:祠堂暗格的银元被交给村集体当公益基金,药方抄了几十份贴在村头公告栏,断弦的月琴被张叔拿去修,说要配上新弦,教孩子们弹唱。只有那本族谱,被小心地收进了新做的樟木箱,摆在祠堂最显眼的位置。
小木抱着那半截月琴,看夕阳把戏台的影子染成金红色,忽然觉得这“寻宝”寻的哪是宝贝?分明是藏在时光里的故事——是太爷爷的守护,是刘婆婆爹的仁心,是李奶奶娘未说完的戏文。
“明天还来不?”小木问张叔。
张叔调试着修好的唢呐,吹了段欢快的调子:“来!修缮图上还有个‘西墙夹层’没找呢,保不齐藏着更有意思的物件……”
晚风掠过戏台的飞檐,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把唢呐声送向远处的稻田。那些藏在砖瓦缝隙里的秘密,像埋在地里的种子,终于在这天破土而出,长成了村里新的念想。
喜欢灵根初绽,情定修仙路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灵根初绽,情定修仙路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