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完毕,冲个热水澡,洗去一身薄汗,换上干爽的家居服,整个人都神清气爽。
接着,便是各自分工的时间。周凛月开始进行每日例行的打扫。其实堡垒内部纤尘不染,扫地机器人每日都会工作,但她还是喜欢亲自用湿布擦拭家具表面,整理一下书架上的物品,将昨日庆祝时拿出的一些装饰品小心收好。这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能让她静下心来,感受对“家”的掌控和维系。
而陈星灼,则径直走进了监控室。新年的第一天,并不意味着外界的威胁会有所减少,反而可能因为世间的流逝,带来新的变数。
她坐在主控台前,巨大的弧形屏幕墙亮起。与往日不同,她今天调整了屏幕信息的布局。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描绘着其他幸存者基地奢华、挣扎或秩序的监控画面,被她缩小后移到了屏幕的边缘角落。它们依旧重要,提供了全球态势的宏观视角,但此刻,她的关注焦点需要更加集中。
屏幕中央以及大部分区域,被她留给了距离堡垒500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信号源,尤其是无线电监听和周边环境传感器数据。一个动态更新的区域地图被投射在中央,上面标注着已知的信号源类型有幸存者团体、劫掠者陷阱、各类不明信号、强度以及移动趋势。
她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操作,筛选、放大、分析着每一个捕捉到的信号碎片。她的神情专注而冷峻,如同一个在寂静战场上扫描着电磁频谱的哨兵。
她的注意力,尤其聚焦在山下那个村子可能传来的任何信号上。
之前的沉寂,绝不意味着威胁解除。根据前世的经验碎片和逻辑推演,陈星灼非常清楚,一旦天气开始转冷,进入高寒期,生存模式将再次发生剧变。
届时,持续一年左右的极端低温,将使得取暖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生存刚需。而堡垒所在的这片山峦,虽然如今是一片被烤焦的枯槁,但那些死去的树木、干枯的灌木丛,在高寒期,都将成为山下幸存者眼中宝贵的燃料。
可以预见,当第一片雪花,也或许是裹挟着冰雹的暴雪落下之后,山下的村民,或者说那些个在周围已经组织起来的幸存者团体,必然会倾巢而出,像梳子一样将这附近山野所有能燃烧的东西,一扫而空,全部运回他们的溶洞或避难所,用以抵御酷寒。
这将带来一个直接且严峻的问题——堡垒外围,那些被巧妙伪装、依靠环境掩护的监控摄像头和传感器!
这些设备虽然也做了隐蔽处理,但在这种地毯式的、近乎掘地三尺的搜刮下,暴露的风险将急剧增加。一旦某个摄像头被发现,哪怕村民暂时无法理解其用途,也必然会引起极大的警觉和探究。这无异于告诉对方,这座山上存在着超越他们认知的、高度科技化的存在。也是告诉对方,这里确实有座堡垒,堡垒里面应该还有人,还有物资。届时,堡垒将不再是秘密,面临的可能是无休止的探查,甚至是不惜代价的进攻。
“必须在那之前,主动清理掉外围的监控设备。” 陈星灼在心中再次确认了这个计划。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这些摄像头是堡垒的“眼睛”,失去了它们,堡垒对外围的感知能力将大幅下降,变得更加“盲目”。但两害相权取其轻,暴露的风险远大于“失明”的风险。
她开始在心里规划行动方案:
时机选择: 必须在高寒期正式来临、村民开始大规模搜刮燃料之前,但又不能太早,以免设备拆除后留下痕迹,反而在高温期引起注意。需要根据 Cyberstellar Ash 对气候转变的预测,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窗口期”。或者简单明了一点,第一片雪花一旦落下,就必须要出去清理。极端高温对人的影响绝对比低温来的可怕。低温只要找到合适的保暖,在外面活动基本不会收到影响,不像躲不掉的高温,会连的你呼吸也一块侵蚀。
清理范围: 需要精确界定哪些设备是必须拆除的。靠近村民可能活动路径的、暴露风险高的,必须优先处理。一些埋藏更深、位置更隐蔽的,或许可以冒险保留。
应急预案: 行动期间,周凛月必须留在堡垒内,负责监控和联络。万一她在外出时发生意外,遭遇村民、设备故障、极端天气突变,需要有紧急应对和救援方案。
这是一个风险很高的行动,但势在必行。陈星灼的目光变得锐利,她调出所有外围监控设备的分布图,开始逐一标注优先级,模拟行动路线,计算所需时间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堡垒之内,周凛月擦拭着茶几,哼着不知名的小调,享受着劳作后的平静。
新年的第一天,在甜糯的早餐和规律的锻炼之后,便迅速回归了末日生存的核心主题——预警、评估、决策、准备。温馨的仪式感如同短暂的烟花,照亮过夜空,而接下来,依然是漫长的、需要时刻警惕的黑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