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是这两大体系?
这就要从太空战场的环境开始谈起。
太空战场极其广袤且空旷,动辄以天文单位计算。
这使得舰队的集结、机动和补给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同时,遥远的距离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强大的防护,导致能够被用于太空战斗的武器其实并不多。
离子武器可以投送强大的能量,但是射程很短。
在真空中,高能带电粒子束会因为粒子间的库仑斥力而迅速扩散,导致能量密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急剧下降,很快便会失去有效的杀伤力。
激光武器要好一点,但光本身就具有波动性,在长距离的传输后,光束仍然会因为衍射效应而发散。
过大的光斑同样会导致激光武器在遥远的距离上失去伤害。
不仅如此,作为没有静质量的玻色子,光子能够携带的能量天生就要比有质量的费米子少,这使得激光武器本身的火力投送能力天生就弱。
那有没有攻击距离长、命中率大、火力投射能力还强的武器呢?
当然有,那就是动能武器!
首先是距离长,宇宙中不存在空气阻力,发射出去的弹丸可以长久地运动下去,通过漫长的时间换取漫长的距离,使得动能武器可以理论上获得极其遥远的攻击距离。
其次就是火力投射能力强,动能弹头是由有静止质量的费米子构成,天然就可以携带比光子这种玻色子更多的能量。
如果将实心金属弹头换成热核聚变的战斗部,动能弹头实际投送的火力可以更多。
最后是命中率,前面说过广袤的宇宙空间本身就是一种防护,动能弹头固然攻击距离远,火力投射强,但命中率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下几乎可以说是没有。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给弹头装上引擎,让弹头获得末端调整姿态的能力。
发现了么?这完全就是导弹啊!
事实确实如此,通过电磁炮投射导弹可以省下加速阶段的燃料消耗,把燃料都用到末端制导阶段,或者省下一部分燃料空间,用来携带更大当量的战斗部。
这种武器不完全是动能弹头,因为它不靠动能杀伤,而是靠携带的炸药。
它也不是完全的常规意义上的导弹,因为它不是依靠自身燃料加速飞出去的,而是依靠大炮射出去的。
为了与传统的动能武器或者导弹区分,姑且将其命名为质量投射器或者火力投射器。
不过还是采用导弹这个更通俗易懂的名字吧。
得益于战场特性和武器技术的限制,两大文明圈的宇宙战争中,时间换空间的质量投射器是主要武器,而搭载了庞大导弹发射架的武库舰就是毫无疑问的二类舰队体系的核心。
以狂暴到溢出的火力在超远距离覆盖对手,直接将敌人舰队一波带走。
激光武器的作用也在这里体现了出来,那就是作为点防御拦截敌方武库舰的导弹。
因而二类舰队体系以武库舰为核心,搭配数十艘全激光点防御的驱逐舰作为近身护卫。
激光相对较低的伤害打不了大型星舰,射程也无法触及在天文单位外发动攻击的武库舰,但用作点防御刚刚好。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制裁一下龟壳般的点防御阵列呢?
答案是航空母舰。
武库舰携带的弹药可以很多,但总是有限的,用来饱和敌人的点防御实在太浪费,性价比也不高。
所以二类舰队体系中还需要添加航母。
航母携带的大量舰载机主要作用是牵制敌方护卫舰的点防御,由能够对护卫舰造成威胁的轰炸机负责,给武库舰的攻击创造机会。
除此之外还有用于电子战的舰载机,以及则负责清理敌人舰载机,以及拦截敌人导弹的战斗机。
武库舰输出、护卫舰组成点防御阵列、航母搭载的舰载机负责辅助,依托遥远距离下机动概率云的存在,最终构成了二类舰队体系——超视距打击群体系。
一个星际文明的常规军事力量。
有常规的,自然就有非常规的,那就是第一类体系,以主力舰为主的战列线体系。
高伤害武器射程短怎么办?那就靠过去!
战列线体系不依赖于诡计或机动,而是将物理宇宙的暴力规则——能量与质量,堆砌为一座移动的钢铁堡垒,是对“存在本身就是战线”的完美诠释。
一艘主力战列舰的战略价值等同于一个完整的星球。
它的航行路线就是帝国疆域的延伸。
当它抵达一个星系,这个星系在战略上就已经被“占领”了。
任何常规舰队,即第二体系在其面前都失去了战术意义,只能选择规避或臣服,要么送死。
数十公里以上的庞大战列舰就是一个移动的空间站,一个移动的要塞,甚至可以说是移动的小行星。
其内部结构复杂到如同立体城市。
关键系统,如反应堆、舰桥、武器控制中心,都深埋在厚达数百米的装甲甚至数公里的结构层之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