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第三个春天,宋家屯几乎是一夜之间被一根根竖起的电视天线改变了轮廓。曾经只能听见鸡鸣犬吠的村庄,如今每到傍晚,便从各家各户的窗户里飘出《渴望》的主题曲,或是《新闻联播》熟悉的前奏。
宋家老宅的院子里,今晚格外热闹。那台十四英寸的金星牌彩色电视机被特意搬到了屋檐下,接上了长长的插线板。左邻右舍二三十人自带小板凳围坐在一起,正全神贯注地看着《封神榜》。屏幕上妲己媚眼如丝,姜子牙仙风道骨,引得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楚瑶端着装满瓜子的竹筐,穿梭在人群中分发。她的目光却没有停留在屏幕上,而是仔细地观察着这些沉浸在电视世界中的面孔。当广告时间到来,屏幕上开始播放“燕舞收音机”那则着名的广告时,她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有人起身活动,但大多数人依然盯着屏幕,甚至有几个孩子跟着广告里的旋律哼唱起来。
“收录机,嘎嘎滴!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这洗脑的旋律和简单的广告词,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楚瑶的心上。
灵光乍现
几天后的集团月度会议上,当讨论到如何应对万家乐新一轮促销时,楚瑶突然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愣住的想法:
“我们或许该考虑在电视上打广告。”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即响起一片议论声。
“电视广告?”宋卫国第一个皱起眉头,“那得花多少钱?而且有用吗?”
李大明也直摇头:“咱们做的是街坊生意,看电视的人会大老远跑来买东西?”
连一向支持创新的林薇也持谨慎态度:“我了解过,市电视台三十秒的广告,一个月的费用就要五万。这笔钱够我们做多少促销活动了?”
唯有杨帆若有所思:“楚总的提议值得研究。我在南方考察时发现,很多品牌都在加大广告投入。电视广告的覆盖面确实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楚瑶站起身,走到窗前,指着远处几栋新建的住宅楼:“你们看,这两年城里变化多大。楼房越盖越高,住得越来越分散。以前在街口贴张海报,半个城的人都看得见。现在呢?我们连隔壁小区的人都接触不到。”
她转过身,目光坚定:“电视不一样。我统计过,现在全市百分之七十的家庭有电视机,每天晚上有数十万人同时收看市台的《晚间新闻》。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人的注意力...”
市场调研
为了说服大家,楚瑶决定用数据说话。
她组织了一个小团队,在超市门口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超过八成的顾客表示,他们购买商品时会受到电视广告的影响;近六成的人能准确说出至少三个最近在电视上看到的品牌。
更让楚瑶兴奋的是另一个发现:很多顾客对省台的广告如数家珍,但对本地商家却知之甚少。
“这说明本地市场的广告空间还是一片蓝海。”她在后续会议上展示调研结果,“万家乐虽然实力雄厚,但他们的广告主要投放在省台,针对的是全省市场。而我们如果聚焦市台,就能以更低的成本精准覆盖本市消费者。”
宋卫东刚从南方回来,也提供了佐证:“现在广东那边,有点规模的企业都在打广告。好酒也怕巷子深啊。”
艰难抉择
尽管有数据支持,但五万元的广告投入对当时的宋氏来说,依然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决定。这相当于超市一个月的利润。
在家庭会议上,争议更加激烈。
赵金凤第一个反对:“花五万块钱,就在电视上闪那么几下?有这钱不如多进点货,或者给员工发奖金!”
宋老实也忧心忡忡:“树大招风。咱们现在生意做得不错,何必出这个风头?”
关键时刻,林薇投下了赞成票:“我觉得可以试试。但不是盲目地试——我们要制定详细的方案,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她看向楚瑶:“你有具体的想法了吗?”
创意诞生
楚瑶确实已经有了初步构想。
“我们的广告不能像燕舞那样光喊口号。”她在创意讨论会上说,“要打动人,就要讲故事。”
她提议以“宋家超市,咱老百姓自己的超市”为主题,拍摄一系列贴近生活的短片。
“比如第一个广告,可以讲述一个双职工家庭的故事:夫妻俩工作忙,没时间购物,后来发现宋氏推出了电话订购和送货上门服务,解决了他们的难题。”
杨帆补充道:“还可以突出我们的特色。比如‘宋记’食品的传统工艺,生鲜产品的产地直供,还有我们的社区服务。”
宋卫国难得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广告里要有咱们超市的真实场景,让顾客觉得亲切。”
拍摄风波
广告制作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楚瑶找来的是一支刚从省台独立出来的年轻团队,领头的导演留着长发,满口艺术理念,让保守的宋家人很不适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