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宋市,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暑气。宋氏集团顶层会议室内,气氛却比窗外的天气更加灼热。巨大的城市规划图铺满了整面墙壁,其中用红色记号笔圈出的三块地块格外醒目——这就是购物广场项目的备选用地。
“一号地块位于新城区核心区,规划配套完善,但地价最高,竞争也最激烈。”杨帆用激光笔指着地图,“二号地块在传统商圈边缘,拆迁难度大,但地理位置优越。三号地块就是我们之前看中的城东工业区改造地块,发展潜力大,但需要配套先行。”
林薇凝视着地图,目光最终停留在三号地块上:“这里,才是真正适合我们长远发展的地方。”
初探风声
项目意向刚传出,市场的反应比预想的更为激烈。
最先打来电话的是永业地产的老板王永业:“林总,听说你们要开发购物广场?要不要考虑和我们合作?我们在城南有块不错的地...”
接着是几家外地开发商的探询电话,语气中都带着试探。
更让人意外的是,市规划局的李副局长亲自来到宋氏集团。“林总啊,”他喝着茶,语气亲切中带着官方的谨慎,“市里很支持你们这个项目,不过现在有好几家企业都对这块地感兴趣...”
楚瑶敏锐地察觉到话外之音:“李局的意思是...?”
“公开招拍挂,价高者得。”李副局长放下茶杯,“这是规定。”
送走李副局长后,会议室陷入沉默。
“如果纯粹拼价格,我们不一定有优势。”杨帆分析道,“外地那些大开发商,资金实力比我们雄厚得多。”
策略调整
面对不利局面,林薇迅速调整策略。
“我们不能只把自己当作开发商,”她在内部会议上说,“要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她组织团队重新梳理项目方案,着重突出项目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创造就业、提升商业能级、改善区域形象...
同时,她亲自拜访了退休的前任市长,请教城市发展经验。
“小薇啊,”老市长语重心长,“你要让领导们看到,这个项目不只是宋氏的项目,更是宋市的机遇。”
这个建议让林薇豁然开朗。
首轮交锋
第一次土地推介会上,竞争态势明显。会议室里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开发商代表,个个志在必得。
当规划局介绍到三号地块时,现场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这块地我们势在必得。”一个来自深圳的开发商代表高声说,“我们计划在这里建设深南集团在华北地区的旗舰项目。”
另一个北京来的开发商立即接话:“我们集团已经做了详细规划,将打造一个集商业、办公、酒店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轮到宋氏发言时,林薇没有急于展示宏伟蓝图,而是先播放了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视频中,宋市的老街巷、传统市场、市井生活一一呈现,最后才过渡到购物广场的设计方案。
“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商业项目,”林薇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更要打造一个能够承载宋市记忆、展现宋市未来的城市客厅。”
这个独特的开场,让在场的政府官员频频点头。
幕后运作
推介会后,真正的博弈才刚开始。
林薇亲自带队,拜访了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没有在办公室,而是选择在宋氏的一家社区超市见面。
“张市长,您看,”林薇指着超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宋市老百姓的真实需求。我们想要建设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商业中心,而是服务百姓生活的城市空间。”
张副市长若有所思:“其他开发商承诺的税收贡献更大...”
“但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为本地人。”楚瑶适时递上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而且,我们会保留并升级现有的‘宋记’、‘木兰’等本地品牌,这些都是宋市的骄傲。”
与此同时,杨帆也在进行另一场重要的谈判——与银行的贷款洽谈。
“这个贷款额度,已经超出我们通常的授信范围了。”银行行长面露难色。
杨帆不慌不忙地展示着宋氏集团的财务数据和项目可行性分析:“请看,这是我们过去十年的经营数据...这是项目的现金流预测...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偿还贷款。”
意外搅局
就在谈判进入关键阶段时,一个意外消息传来:一家外资企业突然加入竞争,报价高出宋氏百分之二十。
“这下麻烦了,”宋卫国焦急地说,“外资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比我们大得多。”
更糟糕的是,有传言说这家外资企业承诺在拿地后,将引入多个国际一线品牌。
“我们不能自乱阵脚。”林薇保持着冷静,“外资有外资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特色。”
她立即召集核心团队,连夜修改方案,着重强化项目的本土特色和社会效益。
巧妙破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