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汉城大学校园里的树木枝头已冒出点点新绿,新学期的气息扑面而来。课程表上的科目变得更加专精,《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每一门都预示着医学学习的深入和挑战的升级。银珠的生活节奏一如既往地紧凑,但她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高强度,并且开始享受知识积累带来的充实感。
这天下午,《药理学》课程结束后,教授布置了一篇关于“抗生素耐药性机制”的小论文,要求结合近期文献,有自己的见解。银珠和几个同学一边收拾书本,一边讨论着这个题目。
“抗生素耐药?这个题目好大啊,光是文献检索就觉得头疼。”朴慧珍揉着额角抱怨道。
“关键是近期文献,好多都是英文的,读起来好慢。”金哲洙也面露难色。
崔成贤推了推眼镜,看向银珠问道:“银珠同学,你之前做翻译,查阅英文文献应该很有经验吧?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分享?”
银珠点点头,一边和他们一起走出教学楼,一边说道:“确实有一些方法。可以先从综述类文章入手,了解领域概貌和关键词,再用关键词在数据库里搜索最新的研究论文。学校图书馆的电子检索系统其实很好用,只是很多人不熟悉。如果大家需要,我可以找个时间演示一下基本的检索和筛选方法。”
“那太好了!”朴慧珍立刻高兴起来,“总是自己闷头找,效率太低了。”
“是啊,”金哲洙也附和,“银珠同学,要不我们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定期交流一下文献检索心得和论文思路?就像上学期期末那样。”
崔成贤也表示赞同说道:“这个主意不错,可以互相督促,避免拖延。”
银珠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能提高效率,也能增进交流,便爽快答应问道:“好啊,我们可以定在每周三晚上,在图书馆小组讨论区见面,如何?”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一种基于共同学业目标的、更加稳固的“学谊”开始形成。银珠发现,在大学里,这种合作与共享,往往比单打独斗更能事半功倍。
周末,银珠接到了父亲从双门洞打来的电话。这一次,郑汉采的声音里除了惯有的关切,还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兴奋和些许忐忑的情绪。
“银珠啊,没打扰你学习吧?”郑汉采的声音比平时高了几分。
“没有,阿爸,我刚从图书馆回来。您听起来好像有好事?”银珠笑着问。
“是,是有点事。”郑汉采的语气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上次不是跟你说,阿爸跟《清河文艺》签了连载合约嘛。这周四,杂志社的编辑先生,就是那位李主编,特意打电话来,邀请阿爸参加下周六在汉城举办的一个……一个‘文学沙龙’!”
“文学沙龙?”银珠心中一动,这标志着父亲真正开始接触专业的文学圈子了。
“对,说是沙龙。”郑汉采的声音里带着点不确定和新奇,“李主编说,就是一些作家、评论家和资深读者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文学,交流一下创作心得。地点在钟路区一家很有格调的茶馆。李主编说,这是让阿爸熟悉一下圈子,也认识些朋友。”
银珠能感觉到父亲话语下的激动和紧张。对于一个长期伏案写作、社交圈相对狭窄的人来说,踏入这样一个正式的、带有学术和社交性质的场合,无疑是巨大的跨越。
“阿爸,这是大好事啊!”银珠立刻用鼓励的语气说道,“这说明杂志社很重视您,想把您介绍给更专业的圈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可以听到很多有价值的见解,也能拓展人脉。”
“阿爸也是这么想的,就是……心里有点没底。”郑汉采坦诚道,“听说去的都是有些名气的文化人,阿爸一个新人,怕说错话,或者……插不上话。”
“阿爸,您千万别这么想。”银珠安慰道,“您的作品能得到《清河文艺》的认可,本身就证明了您的实力。去那里,您是作为签约作家受邀的,身份是平等的。多倾听,适当的时候分享您的创作体会就好。真诚和谦虚永远是受欢迎的。您忘了您常说的‘文如其人’吗?您的作品有温度,您本人也一定能让别人感受到这份真诚。”
女儿的话像一颗定心丸,郑汉采的语气明显放松了许多说道:“银珠啊,听你这么一说,阿爸这心里踏实多了。你说得对,阿爸就带着学习的心态去,多看多听。”
“对了,阿爸,”银珠想起什么,提醒道,“您可以稍微准备一下,比如最近读了什么好书,或者对某个文学现象有什么看法,但不用太刻意。自然一点最好。”
“好,好,阿爸记下了。”郑汉采连连答应,心情似乎更加明朗了,“哦,还有,你欧妈听说我要去参加这个沙龙,居然……没说什么风凉话,还默默把我那套最好的西装熨烫平整了。明元那小子,更是嚷嚷着要给我当‘形象顾问’,哈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