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白袍初试,生死震撼
清晨七点,汉城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部大楼已经苏醒。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特有的清冽气味,混合着清晨的微凉。走廊里,医护人员步履匆匆,推着药品车、病历夹,开始了一天繁忙的工作。银珠和同组的几位三年级医学生,穿着崭新的、略显宽大的白大褂,胸前别着醒目的“见习医学生”标识牌,有些紧张又充满期待地站在内科第三病区的护士站前,等待着带教医生的安排。
这是他们医学院生涯中,第一次正式的临床见习。对于银珠来说,尽管她拥有超越年龄的理性和前世(上官银珠)的记忆碎片,但真正穿上这身白袍,踏入弥漫着病痛与希望气息的医院核心区域,直面真实的患者,仍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书本上冰冷的解剖图、复杂的生理公式、抽象的病理描述,即将与眼前一个个鲜活、痛苦、焦虑的生命个体联系起来。
“同学们,早上好。”一位看起来三十五六岁、戴着金丝边眼镜、神情严肃但目光锐利的男医生走了过来,他是今天负责带教他们的主治医师,姓金。“我是金成洙医生,接下来一周,由我带领大家在第三病区进行内科见习。首先,记住你们白大褂的意义。它代表着责任,也要求你们遵守医院的每一项规章制度:尊重患者隐私,保持专业态度,勤学好问,但切记,没有我的允许,绝对不可以对患者进行任何独立操作。明白吗?”
“明白,金医生!”几位学生齐声回答,声音里带着敬畏。
“好。现在,跟我开始查房。”金医生言简意赅,转身走向病房走廊。学生们赶紧跟上,银珠走在队伍中间,努力让自己的步伐显得沉稳。
推开第一间病房的门,一股混合着药味和虚弱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病房里有三张病床。金医生走到靠窗的第一张床前,床位上是一位面色蜡黄、腹部膨隆、眼神黯淡的中年男性患者。床头卡上写着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
“李先生,早上好,感觉怎么样?昨晚睡眠好吗?”金医生的语气变得温和了许多。
患者有气无力地摇了摇头,声音嘶哑:“医生……还是胀,喘气也费劲……没怎么睡好。”
金医生仔细查看了患者的眼睑(检查有无黄疸),轻轻按压了他的腹部(检查腹水情况),又听了听心肺。“腹水还是比较多,今天会再给你安排利尿治疗,帮助减轻负担。要坚持,慢慢会好转的。”他一边在病历上记录,一边对学生们低声讲解,“肝硬化晚期,门脉高压导致腹水、消化道出血风险增高。治疗上主要是对症支持,延缓并发症。预后……通常不乐观。”最后那句话,他声音压得很低,但银珠听得清清楚楚。她看着那位李先生空洞而痛苦的眼神,心中第一次如此直接地感受到疾病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书本上“肝硬化”三个字背后,是这样一个被病痛折磨的、具体的“人”。
接着是第二位患者,一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老年女性。她靠在摇高的床头上,呼吸急促,嘴唇有些发绀,每一次吸气都显得异常费力,伴随着明显的哮鸣音。她看到医生和学生进来,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因为呼吸困难而显得更加痛苦。
“朴哈莫尼,今天气喘得厉害吗?用喷雾剂了吗?”金医生关切地问。
老人费力地点点头,指了指床头的吸入器,却说不出完整的话。
金医生示意学生轮流用听诊器听一下患者的肺部。轮到银珠时,她小心地将听诊器头贴在老人瘦弱的背部,耳边立刻传来那种如同破风箱般、充满痰鸣和哮鸣的呼吸音。这是COPD典型的体征,但亲耳听到、感受到老人每一次呼吸的挣扎,远比书本上的描述更具冲击力。她看到老人因缺氧而微微发紫的指甲,和眼中对顺畅呼吸的渴望,一种混合着同情与无助的感觉在她心中蔓延。
查房继续进行。他们见到了因糖尿病足部溃烂面临截肢风险而默默流泪的中年妇女;见到了患有晚期胃癌、骨瘦如柴却依然努力配合治疗、眼神中仍有一丝求生渴望的老爷爷……每一个病房,每一张病床,都上演着与病魔抗争的真实故事。银珠之前所有的理论知识,在此刻都化作了沉甸甸的现实。她努力保持着表面的镇定,认真记录着金医生的讲解和患者的症状,但内心却如同被投入巨石的湖面,波澜起伏。
上午十点左右,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推车声打破了病区的相对平静。护士站传来紧急呼叫:“金医生!急诊刚送上来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紧急会诊!”
金医生脸色一凝,立刻对学生们说:“你们跟我来,但保持距离,注意观察,不要妨碍抢救!”说完,他快步冲向指定的抢救室。
银珠和同学们紧跟其后。抢救室里气氛紧张,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性患者躺在病床上,面色灰白,大汗淋漓,双手紧紧捂住胸口,表情极度痛苦,发出断断续续的呻吟。心电监护仪上显示着异常的心律和明显的ST段抬高。护士们正在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吸氧、连接监护设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