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苏氏重整
第一百七十七章 父辈遗志
春雪初融,阳光穿透苏氏集团新建的研发中心穹顶,落在展厅中央的青铜雕像上——那是苏振海的半身像,目光温和而坚定,注视着下方陈列的分布式光伏储能一体化设备、非洲光伏电站模型,以及墙上“用科技造福人类”的烫金标语。这一天,是苏振海诞辰六十周年,也是苏氏“父辈遗志传承仪式”的举办日。
苏晚晴身着米白色正装,站在雕像前,手中捧着父亲的科研笔记原件,封面上的字迹早已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依然能看清“初心如磐,薪火相传”八个字。“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不仅是为了缅怀父亲,更是为了传承他未竟的遗志——让清洁能源走进千家万户,让科技成为照亮世界的光。”她的声音清晰而哽咽,目光扫过在场的老员工、研发团队、高校代表,还有特意赶来的光明之家成员。
老陈推着轮椅上前,轮椅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是父亲当年的合伙人,也是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最初参与者。“振海当年常说,做企业不能只盯着钱,要做有温度、有责任的事。”老者颤抖着握住苏晚晴的手,“现在看到你把苏氏拉回来,把项目做起来,还把公益做到了实处,我知道,振海的遗志,终于有人接续了。”
仪式现场,苏晚晴正式宣布成立“振海能源创新研究院”,以父亲的名字命名,专注于清洁能源的基础研发与普惠技术攻关。“研究院的核心方向,是父亲生前一直探索的低成本储能材料、高效光伏转化技术,以及适用于极端环境的能源解决方案。”她指着身后的研发团队,“这里有父亲当年的老部下,有受他影响投身能源行业的后辈,还有我们资助的优秀大学生——我们会接过父亲的科研接力棒,完成他未竟的探索。”
研究院的首个攻关项目,是父亲日志中提及的“新型生物多糖储能电池”。这项技术能大幅降低储能设备成本,且材料环保可降解,特别适合贫困地区推广,却因当年技术条件限制未能突破。苏晚晴将父亲的实验日志、数据手稿全部移交研究院,组织核心研发力量成立专项小组,还邀请了国际顶尖的材料学专家加入。“父亲当年为了这个项目,跑遍了全国的生物实验室,笔记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和实验心得。”苏晚晴在项目启动会上说,“我们站在父辈的肩膀上,一定能攻克这个难关。”
陆承渊牵头推动“振海普惠计划”,将父亲“能源无国界”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将把研究院的技术成果无偿授权给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培训,让清洁能源技术真正惠及全球贫困地区。”他展示着父亲当年绘制的“全球能源普惠地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多个能源匮乏地区,“这些地方,都是父亲当年想去却没能去成的地方,现在,我们替他去。”
秦峰则按照父亲遗信中提及的“安全底线”,升级了苏氏的风险管控体系。“父亲当年在实验室爆炸事故后,就立下规矩:技术创新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他指着新制定的《能源设备安全标准》,“我们在所有产品中加入了多重安全防护装置,建立了全球安全监测网络,确保每一台设备都能安全稳定运行——这是对用户的负责,也是对父亲遗志的坚守。”
仪式当天,老管家送来一个尘封的铁盒,里面是父亲收藏的各类奖章、与合作伙伴的合影,还有一封写给未来的信。“晚晴,若你能看到这封信,想必已接手苏氏。记住,企业是载体,技术是工具,真正的遗志,是‘责任’二字——对员工负责,对用户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共同的家园负责。”苏晚晴轻声念着信,泪水滑落脸颊,在场的老员工也纷纷红了眼眶。
传承仪式后,苏晚晴带着研发团队来到父亲的旧实验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当年的工作台、实验仪器上,仿佛父亲从未离开。“父亲当年就是在这里,反复调试光伏组件的参数;就是在这里,写下了第一份能源普惠计划书;也是在这里,叮嘱我们要守住初心。”她拿起父亲用过的计算器,“现在,我们要在这里,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让他的遗志,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绽放光芒。”
几个月后,“新型生物多糖储能电池”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本较传统储能电池降低40%,且续航能力提升25%。苏晚晴第一时间将技术应用于“光明公益计划”,为西部高原和非洲干旱地区定制了低成本供电设备。当首批设备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成功并网,当地村民围着设备欢呼雀跃时,苏晚晴通过视频连线,看着屏幕上一张张笑脸,仿佛看到了父亲欣慰的笑容。
苏氏还与父亲当年的合作伙伴——欧洲能源集团达成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全球清洁能源创新中心”,传承父亲“开放合作”的理念,汇聚全球智慧推动能源革新。合作签约仪式上,欧洲能源集团总裁说:“苏振海先生是我敬佩的企业家,他的远见与担当影响了一代人。现在,苏晚晴女士传承了他的遗志,我们相信,在她的带领下,清洁能源的光明将照亮更多地方。”
苏晚晴站在父亲的雕像前,抚摸着雕像底座“父辈遗志,薪火相传”的铭文,心中满是坚定。她知道,父亲的遗志从来不是让苏氏成为行业巨头,而是让科技拥有温度,让能源普惠众生。从接手濒临破产的苏氏,到重整旗鼓、公益践行,再到传承父辈遗志,她走过的每一步,都踩着父亲的足迹,守着父亲的初心。
陆承渊走到她身边,递上一份“新型生物多糖储能电池”的量产报告:“我们做到了。父亲的遗志,已经变成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苏晚晴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研发中心。那里,灯火通明,研发团队还在为新的技术突破而奋斗;那里,父辈的遗志正在被续写,清洁能源的火种正在被传递。她知道,这便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不是守住一份产业,而是传承一种精神,延续一份使命,让“用科技造福人类”的信念,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道路。
喜欢荆棘之上玫瑰灼刃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荆棘之上玫瑰灼刃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