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苏氏重整
第一百七十六章 公益践行
深冬的寒风掠过西部高原的村落,却吹不散教室里温暖的灯光。苏晚晴蹲在课桌椅旁,看着孩子们借着苏氏光伏储能设备发出的光,认真书写的模样,指尖轻轻拂过墙面崭新的照明灯具——这是“光明公益计划”落地的第十七个偏远村落,也是苏氏将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深度绑定的生动实践。
在商誉重塑的过程中,苏晚晴愈发坚定一个信念:企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对社会的回馈;苏氏的公益,从来不是简单的捐款捐物,而是要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解决真正的社会痛点,让公益成为可持续、可复制的行动。
“光明公益计划”的核心,是“技术扶贫+能力赋能”。针对偏远地区“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苏氏组建了由研发、生产、售后员工组成的公益服务队,带着分布式光伏储能设备,深入西部高原、西南山区、非洲贫困村落,免费为当地学校、卫生院、公共服务中心安装供电系统。与普通捐赠不同,苏氏的公益设备都配备了简易操作手册和远程监测系统,公益服务队还会对当地村民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学会日常维护与简单故障排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苏晚晴在公益动员会上说,“我们不仅要给他们带来光明,还要让他们掌握守护光明的能力。”
在西南山区的一个苗族村落,苏氏的公益设备解决了当地卫生院的急救用电难题。以前,村里的产妇分娩、老人突发疾病,一旦遇到停电,就只能冒险用担架抬着翻山越岭去县城就医。如今,光伏储能设备24小时不间断供电,手术室的无影灯、急救设备都能正常运转。村医王大夫握着苏晚晴的手,眼眶湿润:“苏总,你们送来的不是电,是救命的希望啊!”苏晚晴当即决定,将这个村落列为“公益示范村”,后续将为村民的家庭和农产品加工坊提供优惠价的小型储能设备,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为了让公益惠及更多群体,苏晚晴将光明之家与苏氏的公益行动联动起来。她组织苏氏的研发团队,为光明之家的创伤者设计适合的工作岗位:阿哲的手工工作室负责生产公益项目所需的向日葵装饰配件,莉莉则成为公益项目的线上宣传员,用自己的经历讲述光明的意义。“以前都是别人帮助我,现在我也能为公益出一份力了。”莉莉看着自己制作的公益宣传视频被广泛传播,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苏氏还定期组织员工前往光明之家开展志愿服务,与创伤者一起种花、做手工、分享故事,让公益的温暖在企业与公益组织之间流动。
“苏氏能源奖学金”的设立,则着眼于行业的长远发展。苏晚晴与国内五所顶尖高校的能源学院合作,每年为贫困学生提供学费资助和实习机会,优秀毕业生还能直接进入苏氏工作。在第一届奖学金颁发仪式上,来自西部农村的大学生李阳说:“苏姐姐的故事和苏氏的公益行动,让我明白能源技术不仅能赚钱,还能改变家乡的命运。我毕业后,一定要回到西部,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乡带来光明。”
公益践行的过程中,苏氏也收获了意外的成长。研发团队在公益项目的实地测试中,发现了偏远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对设备的影响,进而优化了产品的耐寒、抗风沙性能,让产品更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销售团队在公益帮扶中,深入了解了基层市场的需求痛点,为后续的产品迭代和市场开拓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员工们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凝聚力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陆承渊负责公益项目的统筹与落地,他感慨道:“以前以为公益是企业的负担,现在才发现,公益与商业可以相互成就。我们用技术做公益,既帮助了他人,也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最可持续的公益模式。”
秦峰则牵头成立了公益监督小组,确保公益基金的每一笔支出都公开透明。“公益基金的使用情况每月在官网公示,接受员工、捐赠者和社会的监督,绝不允许出现任何截留、挪用的情况。”他说,“只有守住公益的底线,才能让这份善意真正传递下去。”
年末,苏氏发布了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详细记录了“光明公益计划”的实施情况:全年为17个偏远村落、3所非洲学校提供了免费供电设备,培训技术人员200余人,资助贫困大学生50名,公益基金支出超过800万元。报告发布后,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更多企业主动联系苏氏,希望加入“光明公益计划”,共同推动清洁能源的普惠。
苏晚晴站在光明之家的向日葵花田边,看着手中的社会责任报告,又望向远方西部高原的方向。她知道,公益践行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项任务,而是苏氏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使命,是父亲苏振海“用科技造福人类”初心的延续。从商业重整到公益践行,苏氏的新生,不仅是企业的崛起,更是责任的传承与价值的升华。
未来,苏氏还将把公益项目推向更多地区,研发更多适合贫困地区的低成本、易维护的能源设备,让清洁能源的光明照亮更多黑暗的角落。而这份公益践行的初心,也将如同漫山遍野的向日葵,在阳光与风雨中不断生长,成为苏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指引着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永远不忘回馈社会,永远心怀温暖与担当。
喜欢荆棘之上玫瑰灼刃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荆棘之上玫瑰灼刃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