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余温与远路
第一百八十六章 远路规划
初冬的苏氏全球总部,顶层会议室的落地窗外,城市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长条会议桌前,苏晚晴、陆承渊、秦峰、陈敬之围坐一堂,桌上摊着厚厚的《苏氏十年远路规划书》,每页都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批注——这是他们耗费三个月,结合全球能源趋势、技术迭代方向与公益初心,共同勾勒的未来蓝图。
“十年目标的核心,是实现‘三个全覆盖’。”苏晚晴站起身,指尖落在投影屏幕上的世界地图,“第一,零碳能源技术在发展中国家能源匮乏地区的基本覆盖;第二,氢储能与柔性光伏技术在全球主流应用场景的商业覆盖;第三,‘技术普惠+能力赋能’模式在五大洲的公益覆盖。”
陈敬之推了推老花镜,补充道:“要实现这三个覆盖,技术革新是根基。振海能源创新研究院未来五年的核心攻关方向,已明确为‘高效、低成本、抗极端环境’——我们要在2028年前,将光伏转化效率稳定在98%以上,氢储能设备成本再降30%,同时研发适配极地、雨林、沙漠等特殊场景的定制化技术方案。”他点开一份数据报告,“目前新型抗低温光伏组件已进入中试阶段,在北极圈的测试数据表现良好,这为极地科考站的能源供给提供了可能。”
陆承渊接过话头,屏幕切换到全球供应链与生产基地布局图:“商业落地层面,我们将在南美、中东、大洋洲新增三座智能制造基地,缩短海外市场的交付周期;同时搭建‘全球能源云平台’,实现设备远程监控、故障预警与数据分析,提升服务效率。”他强调,“供应链将坚持‘绿色可持续’原则,所有合作供应商需通过碳足迹认证,实现生产全链路的零碳排放。”
秦峰负责的公益与安全板块,规划同样具体。“公益端,‘全球能源共享联盟’将扩容至100家成员单位,未来十年内建成500个零碳示范村,培训1万名当地能源技术人才;安全端,将在六大洲设立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配备专业团队与应急设备,确保公益项目与商业项目在极端天气、突发灾害下能快速响应。”他顿了顿,补充道,“光明之家将作为公益人才培养基地,开设能源技术培训课程,优先吸纳创伤者就业,让公益与产业深度融合。”
规划的核心,始终离不开“初心传承”。苏晚晴点开“振海青年计划”的细则:“我们将与全球20所顶尖高校共建能源创新实验室,每年资助100名优秀青年学者,设立‘振海奖学金’与‘初心创业基金’,鼓励年轻人投身清洁能源与公益事业。”她看着陈敬之,“这也是为了完成父亲与您当年的心愿,让技术与责任的火种,代代相传。”
陈敬之眼中泛起暖意,轻轻点头:“当年我和振海总说,做能源不是做一锤子买卖,是做千秋万代的事业。现在这份规划,让我看到了‘千秋万代’的可能。”
讨论间隙,陆承渊递上一杯热茶给苏晚晴,轻声提醒:“还有人才梯队建设,十年规划需要稳定的核心团队支撑。我们要建立‘老带新’的传承机制,让老员工的经验与新员工的创新碰撞出火花。”
秦峰也补充道:“可以设立‘远路功勋奖’,表彰那些为苏氏、为公益事业长期坚守的员工与合作伙伴,让这份坚守被看见、被尊重。”
苏晚晴笑着采纳了两人的建议,将其补充进规划书。她看着眼前的伙伴,看着屏幕上清晰的蓝图,心中满是坚定:“这份规划,不是冰冷的目标与数据,而是我们对‘科技向善,光明致远’使命的践行,是对父辈遗志的传承,更是对全球用户与合作伙伴的承诺。”她举起手中的规划书,“未来的远路,或许会有风雨,会有挑战,但只要我们初心不改、并肩前行,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
陆承渊握住她的手,眼神笃定:“我会陪你一起,把每一个目标都变成现实。”
秦峰也点点头:“无论何时,我都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守护这份规划,守护苏氏,守护我们共同的初心。”
陈敬之看着三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振海若在,定会为我们骄傲。这条远路,我们走得踏实,走得有意义。”
窗外的薄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玻璃洒进会议室,照亮了规划书上“初心如磐,行稳致远”八个大字。苏晚晴知道,十年远路规划的落地,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步坚定的前行,都将离目标更近一步。
这份规划,承载着过往的余温——是苏氏重整的艰辛,是故人重逢的感动,是温暖相拥的情谊;也铺就了未来的远路——是技术革新的探索,是全球普惠的坚守,是责任与担当的延续。
会议结束时,四人共同在规划书上签下名字。笔尖落下的瞬间,仿佛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征程。苏晚晴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满是憧憬。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身边有并肩作战的伙伴,心中有清晰的规划,手中有过硬的技术,脚下有坚定的初心,这条远路就一定会走得稳、走得远、走得有温度。
而苏氏的故事,也将在这条远路上,续写更多关于光明、希望与温暖的篇章。
喜欢荆棘之上玫瑰灼刃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荆棘之上玫瑰灼刃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