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春。江陵城。
赤壁之战的硝烟已然散去,但战争留下的创伤却随处可见。城墙需要加固,流民需要安置,春耕更不能耽误。入驻江陵的月英与诸葛亮,面临着比战场更为复杂的治理挑战。
这一日,江陵府衙内,灯火通明。月英与诸葛亮,以及徐庶、伊籍等新归附的荆州官吏,正在商议战后重建事宜。
“据各县呈报,战后无主荒地骤增,流离失所者逾万户,多聚集于城外,恐生疫病与暴乱。”徐庶指着刚统计好的竹简,眉头紧锁。
诸葛亮羽扇轻摇,沉声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当务之急,是安顿流民,恢复生产。我意,推行‘安民三策’。”
他展开一卷绢帛,上面已写好纲要:
“其一,分田减赋。清查无主荒地,按丁口分予流民,登记造册,明确地权。凡新分田地,免三年田赋,鼓励开垦。同时,由‘金鳞’工坊加紧打造曲辕犁、龙骨水车等新式农具,租赁或低价售予农户,提升耕作效率。”
月英接口补充,声音清越:“其二,工赈并举。如今城防、水利皆需修缮。可招募青壮流民,以工代赈,参与修筑城墙、疏通河道、官道。每日支付米粮或工钱,使其能养家糊口。老弱妇孺,则由‘惠民堂’设立粥棚,施粥赠药,并组织其从事纺线、编织等轻省活计,亦给予报酬。如此,既可完成工程,又能安定民心,避免坐吃山空。”
伊籍闻言,抚掌赞道:“此策大善!以往赈济,多是无偿施舍,易生惰性,且财力难继。以工代赈,予民以业,方是长久之道!”
“其三,”诸葛亮继续道,“兴学选才。于江陵城内设立‘蒙学堂’,不拘士庶子弟,凡适龄童稚,皆可入学,由公库出资,教授基础识字、算数及农工常识。此举既可开启民智,亦能从中发掘良才,打破门第之见,为未来储备力量。”
新政纲要以极快的速度颁布下去。月英亲自监督执行,她常常脱下华服,换上简便的细麻布衣,以轻纱覆面,带着典韦和少数随从,深入田间地头、河工工地。
在城东的陂塘修缮现场,她看到役夫们正吃力地用传统方法搬运石块,效率低下。月英仔细观察后,召来工头,在地上用树枝画出了杠杆和滑轮组的简易图样,解释道:“可在此处立一木架,装上此物,借力打力,一人可抵数人之功。”工头将信将疑,依言尝试,果然省力不少,工程进度大为加快,役夫们也轻松了许多。消息传开,百姓皆惊为天授,对这位神秘的“黄夫人”更是敬佩有加。
在“惠民堂”的粥棚,月英不仅检查粥的稠度,还亲自查看药棚的药材储备,根据“诺亚方舟”提供的知识,指点医师如何预防春季可能发生的疫病,推广饮用开水的习惯。她气质超凡,行事却亲民务实,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感念,私下皆称其为“月英仙子”。
诸葛亮则坐镇府衙,处理纷繁复杂的政务,协调各方关系。他法令严明,对于敢于趁乱囤积居奇、欺压良善的豪强胥吏,毫不手软,坚决打击;但对于遵守法令、勤恳务实的百姓,则多有宽宥体恤。短短数月,江陵乃至南郡部分地区,竟显露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治世景象,前来归附的流民和士人络绎不绝。
是夜,月英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府邸书房,见诸葛亮仍在灯下批阅公文,眉头微蹙,显然遇到了难题。她悄然走近,将一杯刚沏好的、提神醒脑的药茶放在他手边。
诸葛亮抬头,见是她,冷峻的眉眼瞬间柔和下来,自然地拉住她的手:“夫人回来了,今日巡访辛苦。”触手只觉她指尖冰凉,不由得更握紧了些,想将自己的暖意传递过去。
月英顺势在他身旁坐下,看向他案头的公文:“可是为与江东划分荆州属地之事烦忧?”
诸葛亮轻叹:“知我者,夫人也。周都督遣使而来,言辞虽客气,然索要南郡之心,昭然若揭。”
月英沉吟片刻,道:“南郡乃荆州腹心,扼守长江,绝不可轻让。然赤壁之战,江东出力甚巨,亦不可寒了盟友之心。或可以钱粮、军械补偿,或约定共治、共防,具体界限,还需细细斟酌。”
诸葛亮颔首:“亮亦作此想。只是周瑜……非易与之辈。”他顿了顿,看向月英的目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他此次派来的使者,还特意问及夫人安好。”
月英微微一怔,随即坦然道:“公瑾兄是君子,亦是知己。于公于私,我等皆需妥善应对。”她将话题引回政务,“当前首要,仍是巩固根基。江陵新政初见成效,但需防微杜渐。我观吏治之中,仍有沉疴……”
烛光下,夫妇二人头挨着头,低声探讨,时而争论,时而默契一笑。窗外月色皎洁,将他们的身影投在窗纸上,仿佛一幅和谐的剪影。新政的艰辛与彼此的扶持,在这静谧的春夜里,化为了更深厚的默契与情意
喜欢平定东夷后,我与卧龙去种田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平定东夷后,我与卧龙去种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